产品介绍
大罗黄花产于巴中市巴州区大罗镇,产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巴州区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川东北氧吧”之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曾在这里做过艰苦的斗争。大罗黄花种植历史悠久,据《巴中县志》(1994年版)记载:“民国27年,鼎山大罗乡农民开始种植黄花,年产量约2000斤左右。1953年,产黄花3000斤。农业合作化后,由零星种植发展为成片种植,1956年产量增加到6200斤”。 大罗黄花耐寒性强,宜种面积多,在巴州区广泛种植。但过去受产业结构、种植技术等限制,没有集中栽种。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供销社系统将黄花作为多经项目从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大罗黄花得到较大发展,年产量达80000斤。七十年代初,珠江电影制片厂专程到大罗镇拍摄新闻纪录片─《高举红旗抓住纲,大罗黄花分外香》。197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鼎山区供销社“黄花分切育苗移栽法科研项目二等奖”。1989年,大罗黄花通过重庆外贸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家。 大罗黄花味道香脆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氨基酸等人体必须的养分,是广大居民烹饪、馈赠佳品。其生产过程中病虫害较少,一般无需使用农药,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当地农户在60多年的种植过程中,通过对原有品种的比较、培育和筛选,确定主栽优良品种─七根须黄花,其品质较国内其他地区种植的五根须黄花明显高出一筹。近年来,巴中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制定“特色农业大市”目标。巴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罗黄花的发展,将其纳入“十二五”规划,确立以“抓大户、建协会、带散户”种植模式,组建大罗黄花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行“公司 科研 协会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助农增收效应明显。大罗黄花作为当地知名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发展到以大罗镇为核心的周边13个乡(镇)、105个村社,种植面积40000余亩,年产量10000吨,总产值达3000万元,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大罗黄花产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四面高山环抱,丘陵起伏,海拔300-1460米,地貌以丘陵兼低山为主,森林覆盖率45.88%。产区土壤以水稻土和紫色土为主,pH值6.5-8.0,中性和微酸性,土壤发育较浅,肥力较好,有机质含量高,适合黄花种植。 大罗黄花产区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0℃,1月份平均气温5.2℃,8月份平均气温27.3℃,日照时数1462小时,降水量1119毫米,无霜期275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雨热同季,光照同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大罗黄花独特的品质特点。
地域范围
大罗黄花原产于巴中市巴州区大罗乡,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巴州区境内大罗镇、鼎山镇、羊凤乡、凤溪乡、龙背乡、梁永镇、金碑乡、清江镇、兴文镇、水宁寺镇、曾口镇、三江镇、光辉乡、花溪乡、大和乡、化成镇、关渡乡、凌云乡、大茅坪镇等19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1′-107°7′,北纬31°31′-32°4′,东邻通江、平昌县,南接仪陇县,西抵阆中、苍溪县,北接南江县。保护面积15000公顷,年产量6万吨。
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大罗黄花色泽黄润,条形均匀一致,肉质肥硕,弹性强,油分大,香气纯正、浓郁,味道微甜、鲜脆,无异味。
(2)内在品质指标:大罗黄花蛋白质含量≥14%,氨基酸总量≥9.5%,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β胡萝卜素含量极高(≥120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