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介绍
蕲山药是蕲春县青石镇的传统特产,也是桐梓河流域的重点农作物,其优质美味闻名于世。“蕲山药”盛名由来已久,“蕲山药”有三奇:一奇是长在青山绿水间。“蕲山药”主产于蕲春县青石镇高溪村一带,这里位于神奇的北纬30°,北倚大别山,南临长江,青山绿水,环境洁净无污染。二奇是用在饮食延年寿。蕲山药枝肥个大,淀粉丰富,色白多汁,食味香甜。据《本草纲目》记载:蕲山药,“甘,温平无毒”,有“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之功效。蕲山药富含多种营养,尤其多糖含量高。其中多糖是公认的山药主要活性成分,据报道,山药多糖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抗突变、抗衰老等药理作用。而山药做粥叫“神仙粥”,山药做粒叫“仙人粒”。 三奇是种在田野效益丰。2013年,青石镇高溪村种植的“蕲山药”亩产3500-4000斤,售价平均6元/斤,亩平纯收入16000元以上。产品远销全省各地乃至外地区。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地形地貌:蕲春县地处大别山南麓余脉,长江中游北岸。境内地势起伏大,海拔最高处1244.1米;地貌结构复杂,山地、丘陵、平原兼具,且呈现多层次立体分布。整个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渐次倾斜,形成向南敞口的不完整盆地。属于中山区和低山区类型。大体分为自北向东南走向和自北向西南走向两大支系。蕲山药主产地为自北向东南走向支系的山地。主要山峰有由云丹山(海拔1244.1米)向北走向的三面尖(海拔1009.9米)、鼓角山(海拔1144米)、桐山(海拔1070.9米)、将军山(海拔1109.7米)和向东南走向的横岗山(海拔815米)等。
2、土质:蕲山药生产的土质主要以山区的冲积物形成的沙壤土为主,土壤熟化程度高,土层深厚、疏松、富含有机质,非常适合蕲山药生长。
3、水质:蕲山药生产用水来源区域内主要以水库和山泉水为主,常年水源充沛,水质清洁,无污染,符合Ⅱ级饮用水标准。
4、气候情况:蕲春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交替明显,产地年平均气温为17.2℃,≧10℃年活动积温5476.2℃,无霜期平均为259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418mm,其中春、夏季降水量多,秋季较少,冬季最少,与蕲山药生长需水特性基本吻合,年均总日照时数为1950.2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78%。
5、品质特征的形成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蕲山药,产地区域土壤属山区冲积物,水源来自天然的山泉水,水源条件良好,保水性能好,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沙壤土,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交替明显,产地年平均气温为17.2℃,≧10℃年活动积温5476.2℃,无霜期平均为259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418mm,其中春、夏季降水量多,秋季较少,冬季最少,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与蕲山药生长需要的水、肥、气、土特性基本吻合,而且其品种从当地的野生驯化栽培而来,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三.地域范围
蕲春县地处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鄂东边陲,位于北纬29°59′-30°41′;东经115°12′-115°55′。县境地域东与湖北省黄梅县、武穴市和安徽省宿松县3个县接壤;西与湖北省浠水县毗连;北与湖北省英山县和安徽省太湖县两县交界;南与湖北省阳新县隔江相望。蕲山药主产区为蕲春县三个乡镇,位于北纬30°14′-30°28′;东经115°44′-115°55′之间,其中在青石镇10000亩、刘河镇2000亩、漕河镇3000亩等3个乡镇一些区域,生产面积共计15000亩,总产量在2250万kg。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部主要特征:外表形态如棒槌状,根茎粗,直生,一般棒长在20—30cm,长有许多须根,清洗后皮色黄亮,肉白色。
2、内在品质指标: 内含蛋白质等多种营养元素,其中蛋白质(以干基计)≥12.5%、总糖(以干基计)≥2.0%、淀粉(以干基计)≥65.0%、氨基酸(以干基计)≥10.0%、水分≥65.0%、钙≥137、铁≥5.8、钾≥2600、锌≥4.5、镁≥130等元素。
3、安全要求:蕲山药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5089—2005 无公害农产品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