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艾(学名:ArtemisiaargyiLevl.etVan.var.argyicv.Qiai)又名:大叶艾、祁艾等,属桔梗目,菊科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因产于蕲州而得名,蕲春县“蕲春四宝”(蕲竹、蕲艾、蕲蛇、蕲龟)之一,特产中药材,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茎、叶均可入药。蕲艾含17种已知化合物。蕲艾油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及清炎作用。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具长柄,花期萎谢;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齿,干后背面主、侧脉多为深褐色或锈色,叶柄长0.5-0.8厘米;中部叶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8厘米,宽4-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至半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侧有1-2枚缺齿,叶基部宽楔形渐狭成短柄,叶脉明显,在背面凸起,干时锈色,叶柄长0.2-0.5厘米,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浅裂或3深裂或3浅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每数枚至10余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通常再组成狭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倾;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小,草质,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边缘膜质,中层总苞片较外层长,长卵形,背面被蛛丝状绵毛,内层总苞片质薄,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两性花8-12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狭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不明显的小尖头,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花后向外弯曲,叉端截形,并有睫毛。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10月。
生长习性 蕲艾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潮湿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人工栽培在丘陵、低中山地区,生长繁盛期24~30℃,气温高于30℃茎杆易老化,抽枝,病虫害加重,冬季低温小于-3℃当年生宿根生长不好。
地理分布
分布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遍及全中国。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蒙古、朝鲜、苏联(远东地区)也有。日本有栽培。
选地整地
蕲艾极易繁衍生长,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田边、地头、山坡、荒地均可选择为种植地。蕲艾的适应性很强,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应选择丘陵等进行合理布局;基地应有灌溉水条件,附近无居民生活水和工业水污染;基地土壤、大气质量应符合国家级二标准,生产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土壤应无有毒有害药物残留和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染,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测。以土层深厚、土壤通透性好、有机质丰富的中性土壤为好。根据种植地土层结构特点,适度掌握犁耙次数,结合整地施足经充分腐熟达到无公害化的土杂肥22.5~30.0t/hm ,均匀混合翻入土层,然后修沟做厢待种。
繁殖方法
蕲艾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根状茎繁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出芽率低,仅为5%,且苗期长(2年),一般不采用;根状茎繁殖,成活率高,但苗期较长(2个月);分株繁殖最好,不仅成活率高且无幼苗生长期,繁殖速度快,为普遍采用。选育良种要求叶片肥厚而大,茎杆粗壮直立,叶色浓绿,气味浓郁,密被绒毛,幼苗根系发达。
栽植密度
2-3月,苗高5~10cm,选地面潮湿(最好是雨后或阴天)时,从母株茎基分离的幼苗,按株行距30cm×40cm栽苗,每穴2~3株,覆土压实。栽后2~3d内如果没有下雨,要滴水保墒。栽植150株/m ,平均每株产干艾叶4g,单产干艾叶5250kg/hm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