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的汉族民间艺术。 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这种工艺不同于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汉族传统工艺,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挑花与绣花同样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它分布广泛,其中湖北黄梅挑花发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在中国挑花工艺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因此"黄梅挑花"也是各挑花的代表和统称。
历史起源
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 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1958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墓葬中,墓中女尸头上搭有彩线挑绣的"福寿双桃"方巾,可以证明黄梅挑花这门民间工艺,最少距今有约500年历史。
黄梅挑花有着取材广泛,古朴典雅;承载文化,寄寓理想;布局严谨,富于变化;重在神似,浪漫抽象;追求善美,寓意吉祥;色彩明快,沉着和谐的艺术特色,具有稚拙粗狂、浑厚朴实的风格。其原材料主要是家纺的棉布,早期颜色比较单调,只有白色和藏青色(自家印染),现今可以机织布,但必须是纯棉布,线主要有棉线和五彩丝线。
黄梅挑花所展现的景物追求神似,挑花艺人凭借" 心灵手感,从心所欲,口传心授 ",重在写意,重在传神,而非逼真。其作品对人们的思维、想象力有强烈的扩张力和穿透力。每件作品在挑制的过程均从中心处下针,最后又回到起针处收针,制作过程中不可出现结头、漏针等现象,并且正反两面十分整齐,都可看出相同的图案。现在广泛应用于被面、床单、方巾、衣裤、饰带等几十种制品之中。
传承意义
近年来,黄梅挑花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已逐渐被人们认识,成为文化品牌被开发利用,且潜力巨大。但由于挑花是纯粹的手工活,挑一幅图案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个月,往往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黄梅会挑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特色技艺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湖北省黄梅县的石九梅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