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标
邵阳县位于湘中腹地,扼邵永、湘桂要道,汇夫夷水、赧水二河成资江北去。境内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溪河密布,丘岗起伏,层峦叠翠,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矿藏物产丰富,自然景色宜人,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土地。
邵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生长季长。县境处云贵高原东缘,衡邵丘陵西域,属云贵高原的“雨景区”,离海洋较远,降水受地形地貌影响明显,雨量充沛。境内土地以红壤为主,土质好,有机质含量高,肥力较好,呈微酸性,县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泉点密布,遍布全县各山岗谷地,矿物质含量丰富。湿润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降水量、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地下水,为油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我国最适宜种植油茶的特定区域之一,素有三湘“天然油库”美誉。
邵阳县山水秀美,独特的地理特征,上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渊源,孕育了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着驰名潇湘的芙夷侯国古城遗址、侯王寨、罗公庙、天子山、芙蓉峰、响水洞、济公岩、桃花岛、观音阁、阳乌岭等名胜古迹;有着“南方抗大”美誉的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和衡宝战役遗址及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故居等人文景观;有着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邵阳蓝印花布、邵阳布袋戏和白仓高跷、扎故事、渔鼓、竹编等非物质文明遗产。
文化背景
《山海经》记载:“员木,南方油食也”。这里所说的“员木”即油茶树,可见我国民间就开始取油茶果榨油以供食用。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食用茶油后,曾为之赋诗云:“芳香滋补味津津,一瓯冲出安昌春”。
邵阳茶油可追溯到明朝初期,据《邵阳县志》记载:“茶油为本县乡民重要食用油,明代初期即有种植油茶并食用茶油记录。”
清代雍正皇帝南巡食茶油后大喜,称赞曰:“油茶润如酥,山珍海味难媲美。”茶油由此盛名远扬。自此,南方油茶种植和茶油生产加工的迅速发展,邵阳茶油逐步登上了历史舞台,勤劳智慧的邵阳县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传承和改进茶油生产加工工艺,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生产加工工艺,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油茶林、茶油和邵阳县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紧紧地连在一起,相生相息。
《邵阳志·贸易志》记载,“清末,邵阳榨茶油多用人力木榨,咸丰年间,邵阳县城始设油坊,光绪二十四年,产茶油1600担。”
民国2年邵阳县改名为宝庆县,邵阳茶油成为御品油,被誉为“宝庆贡油”,知名度迅速扩大。
民国23年邵阳县城有油坊30余家,居全省之首,加工原料占全省总量的42.8%。
民国31年12月,中国植物油厂在邵阳县城设分厂和办事处,办理茶油收购加工及出口业务。”
邵阳茶油的传统生产加工工艺主要为摘籽、干燥、去壳、碾碎、蒸炒、压榨、过滤等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摘籽须在寒露前后茶果完全成熟时统一采摘,干燥须在晒坪上自然晒干,以保证茶油的原料品质优良,采用纯物理压榨工艺取油,保证每滴茶油口味纯正、油香浓郁、营养丰富。
据调查,邵阳县榨油最兴盛时期有手工榨油坊1618家,遍布全县各个乡镇村。现存于邵阳县蔡桥乡石河村蔡家油榨房,建于清朝道光三年,其木榨坊和相关器具保存相对完整,石碾盘上还镌刻有“道光丁戌年制”字样。现存于长乐乡大联村的茶油榨房,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遗存下来的木榨、碾盘和部分辅助工具还在,历史遗迹中可窥见当时邵阳茶油加工之兴盛发达。
张果老与“油茶大仙”的故事
邵阳茶油有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远古时期,邵阳县黄亭市镇阳乌岭山脚下,住着一个姓邓的老人,全家生计靠自家一片油茶林来维持。这一年,不知什么原因,满园的油茶只结一个茶果。只是这茶果比往年的大,而且散发奇香。一颗茶果起何作用,老人急了,整天愁眉苦脸。一天,八仙中的张果老云游到此,突闻到一股异香,四处寻找,发现了这枚茶果。张果老当下找到邓老,要买下这枚茶果。老人十分大方:“一个茶果有何用处?您想用就拿去吧。”张果老不肯白要,留下10两银子,收了茶果。这一日,恰逢玉帝寿筵,张果老将茶果献给玉帝。玉帝龙颜大怒:“大胆张果老,竟敢以此凡物戏我!”张果老不慌不忙,跪禀玉帝:“万岁请看!”只见张果老揭开茶子,茶油如泉水涌出。众仙见了,无不惊奇。御厨将此油拿去炒菜,顿时香飘凌霄,风传九重。殿前太监拿去点灯,灯火通明,全无青烟。玉帝见状,高兴万分,当即询问:“此物何人所种?”张果老禀道:“下界凡人,一位姓邓的孤老。”“好……”玉帝当即传旨,敕封邓老为“油茶大仙”,并叫张果老速速前去度他来天庭。
美丽传说的后面,是人们对邵阳茶油独特的钟爱,及对上天关照邵阳、邵阳茶树遍地的感恩。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油茶林、茶油和邵阳县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紧紧地连在一起,相生相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