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标
珊珀湖又名大鲸湖、山背湖。在常德市安乡县西10.0km,隔澧水洪道与七里湖相望,系澧水和松滋两河尾闾洼地积水成湖。珊珀湖原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唐宋时期,云梦泽随泥沙淤积逐渐演化为星罗棋布的湖泊,珊珀湖在澧水和松滋两河尾闾的基础上逐渐积水成湖,明清时期围垦所致。2006年10月成立珊珀湖湖泊湿地保护区,总面积6677.7公顷,是湖南省重要湿地之一,该湿地物种资源丰富,是鱼类洄游和珍稀鱼种繁殖的重要场所。
珊珀湖水质优良,因为安乡地处洞庭湖西北部,是长江“三口”泄洪和澧水入湖的必经之道,西连澧水,南抵洞庭,八条河流众贯全境。珊珀湖是西洞庭的一角,其周边水域内外河湖联通,垸内河湖密布,沟港众多主支渠道四通八达,既有丰富的地表水,也有充足的地下水。丰富的水资源加上其土壤成分主要为河湖冲积物母质,富含氮、钾、钙、有机质及大量微量元素,富营养化土壤形成了珊珀湖优良的水质,加上湖泊水位较浅,水域上下温差甚小,有利于有机质物质的发酵分解,为饵料生物及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养料。湖中有60多种常见浮游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苦草、轮叶黑藻、马莱眼子菜等供食草鱼类吃食,特别是在湖周浅水区水草非常茂盛适应鱼类繁殖。这些丰富的天然饵料,有利于珊珀湖草鱼、珊珀湖花鲢、珊珀湖黑鲫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文化背景
珊珀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原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相传“昔有老人渔于此湖。一日,忽雨雪,有大鲸鱼入波间。翁舍舟跨鲸,俄失其所,因名”。其统属八百里洞庭,秋夜月色澄澈,一碧无暇,让“鲸湖秋月”的名声远播,成为县内八境之一。
千百年来,珊珀湖及其周边居民依水而生、以渔为业,捕鱼、养鱼、吃鱼。相传“唐宪宗元和年间,柳宗元被贬往永州任司马,乘船至安乡,时值天黑,忽逢大雨,靠至山脚避风湾,遇段弘古挑灯夜读,登门拜访。翌日,二人相约大鲸湖,赏景捕鱼,品全鱼宴,顿感鲜爽,柳宗元遂叹,“此湖之鱼甜鲜嫩兼俱之,乃平生所尝之最也。”此后,当地人多以此湖之鱼待客,因其全部采用“人放天养”,口感细腻、鲜嫩、爽滑脆,肉质紧实,营养价值高,过往客人无不交口相赞。
据1975年由安乡陈英所著,湖南文献社出版的《湖湘录续编》的《谈安乡县的鱼》记载:“湖港田中处处有之,因爱吃湖中黑丝草,亦谓之草鱼。县西北珊珀湖草鱼尤为著名。”“胖头鱼,一名鳙鱼,体似鲢而黑,大头、巨口,细鳞,色白而黑点,鳍刺坚硬,大者二尺;俗名花鲢,珊珀湖花鲢重者至叁拾公斤以上”。黒鲫古称鲋鱼,《吕氏春秋》载:“鱼之美者,洞庭之鲋。”清嘉庆《常德府志》载:“诸鱼惟鲫鱼最可食。”鱼体肥厚,呈青色,生活在水底层,俗称“青壳鲫鱼”、“粑粑鲫鱼”,当地人叫其黒鲫。
品牌建设
为做大做强水产产业,加快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安乡县人民政府大力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同时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地方特色品种,提升产品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2013年安乡县人民政府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了将珊珀湖草鱼、珊珀湖花鲢、珊珀湖黑鲫列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批准对珊珀湖草鱼、珊珀湖花鲢、珊珀湖黑鲫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珊珀湖的鱼全部采用“人放天养”,大水面、低密度、饲料天然,自然觅食,自然生长,四处游弋,肌肉发达、肉质鲜嫩,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原生态鱼,长年以批发形式畅销大江南北,其市场销售价格高于其他精养池鱼。并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贵州、西安等地的22家经销商长期合作,与这些地方的80多家超市、酒店达成销售协议。
安乡县人民政府以地理标志产品为纽带、形成“地理标志 龙头企业 农户”的经营模式,使地理标志成为联络养殖、加工、营销的纽带,以现有的“安乡县大北农长林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香生坊食品有限公司”等水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基础,帮助企业与农户联姻,建立企业加工原料养殖基地,实现企业建基地,龙头带农户,提高水产产业组织化程度。实施“品牌富农,品牌兴农”发展战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新技术新品种道路。按照“立足珊珀湖草鱼、珊珀湖花鲢、珊珀湖黑鲫,发展品牌产业、创造加工精品”的发展策略,将其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金钥匙”,发展地方经济的强大引擎,向人们展示珊珀湖地域生态,品质信誉及富农经济等独特的价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