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地环境
(1)地貌和土壤情况
神池县地处黄土丘陵区,山丘起伏、沟壑纵横,平均海拔在1500米(海拔范围1200—2500米),洪涛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关涔山脉纵立南沿,两大山脉形成中部小块缓坡平地,全县总的地貌特点是平川少,山地丘陵多(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8%),地形地貌复杂。全县可耕地面积84.69万亩,人均耕地近10亩,全县耕地土壤类型分为四个土类(棕壤、栗褐土、风砂土、潮土),主要土类为栗褐土,占总面积的98.08%,分布于海拔1600—2000米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区;棕壤占总面积的0.3%,主要分布在海拔2300米以上的山地上部,风砂土占总面积的1.23%,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川局部地区,潮土占总面积的0.39%,主要分布在县川河源头和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涧交接洼地。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神池土壤总的特点是“缺磷少氮钾有余”,全县耕地养份状况是有机质6.6-8.5g/kg、全氮0.4-0.5g/kg、有效磷3-5mg/kg、速效钾100mg/kg以上,属三级以上耕地,非常适宜莜麦生长。
(2)水文情况
全县有四条大的季节性河流,朱家川河全长60.6公里,由本县西部贺职乡出境,经五寨、保德入黄河,流域面积784平方公里;县川河全长35.5公里,由本县西北长畛乡出境,经偏关、保德入黄河,流域面积528平方公里;野猪口河全长25公里,由本乡石湖村出境入平鲁县,流域面积89平方公里;涧口河在境内东部,全长5公里,由龙泉镇大沟儿涧出境,经宁武县入恢河,最后流入桑干河,流域面积71平方公里。四条季节性河流,径流多集中在雨季,7、8、9三个月的洪水流量占到全年径流量的70%,各河流总洪水量大1.15米3/秒,因为是季节性河流,所以夏季出现洪水高峰,河床洪水涛涛,当地农民形象地概括为“有雨山洪发,雨过河床干”。神池县水资源十分贫乏,全县地下水静储量为6.16亿吨,动储量为5.9万吨/昼夜,含水层埋深在2.5-144.92米左右,且分布不均,多集中于朱家川河和县川河两河流域,适合莜麦生长。
(3)气候情况
神池县属大陆季风气候,干旱、高寒、温差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4.7℃,平均无霜期114天,平均降雨量487.7毫米,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1921.1毫米,全年光照时数为2816.7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44.03千卡/厘米,≥10℃的总积温为2300-2600℃,气候以风大、低温、降水变率大,春旱年份多,无霜期短为主要特点,总之气候凉爽、降雨集中、西北风长年不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样的气候条件正好符合莜麦的生产发育。
二、历史沿革
“哥哥在山坡上嘶喽!嘶喽!割莜麦,小妹妹在沟洼里圪嘣!圪嘣!掏山药(呀么)亲亲”这是神池民歌《割莜麦》中短短的两句唱词,至今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不仅突出了地方语言特色,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劳动时的情景。
在我国浩瀚的史籍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莜麦的记载,《穆天子传》称之为“焚麦”,《皇帝内经》称之为“珈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为“斯”《稗海博志》上称为“燕麦”,《广志》称为“折草”,唐代《本草》上称为“穱麦”,《群芳普》称为“牛星草”,“杜志草”,《庶物异名》称为“错麦”,《甘肃通志》称为“苜麦”。而《瑟榭丛谈》又记作“油麦”,“形似小麦而弱,味墙微苦,核之本草,当即燕麦”,等等。到了近代,多数地方才统一叫成“莜麦”。至今仍有很多种叫法,东北地区叫“铃铛麦”,西北地区叫“玉麦”,维吾尔族称为“阿富汉”或“苏鲁”,彝族称为“堵”。
历史上,神池的莜麦种植面积和区域要比现在大的很多。据《山西省统计年编》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神池莜麦种植面积36.2万亩,占到粮食作物总播面积63.56万亩的56.9%,总产130.32万公斤。建国后的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到1970年,神池县的莜麦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25万亩左右,最高年1964年达到27.53万亩。1971年到1990年20年中,播种面积尽管有所减少,但达到15万亩以上的就有15个年度,最低年1990年13.72万亩。1991年到2004年由于新兴高产作物的倡导和价值规律的引导,使其种植区域和面积继续缩小,2004年降到35100亩。2003年省政府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设优质小杂粮产区,把神池县列为重点县开始,全县莜麦播种面积又逐年回升,到2010年全县莜麦面积达到11.3万亩。
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特殊的作物。神池出产的莜面就认神池的水,出了神池,哪里的水都不行。神池的水和出来的莜面是韧韧的,别处的水和出来的莜面是懒懒的;神池的水蒸出来的莜面是筋筋的,别处的水蒸出来的莜面是垮垮的。
过去,神池的农民求师学艺,要先学做莜面的技术,新媳妇在婆家第一次上锅,要在做莜面饭上露一手;新女婿春节后登门,要吃有十种花样的莜面饭。神池人能把莜面在石板上推成薄如纸的“刨花儿”;能一次搓出五根纤细的而数尺不断的“圪爵儿”;能如飞般捏出满笼“山药丝饺子”;能在几分钟内做熟“餽垒”,搅好“拿糕”。莜面饭,或浇胡油,葱花儿,酸菜汤;或加辣椒,羊肉汤,都是神池农民绝佳的美餐。莜面耐饥耐寒,干体力和出远门的人,要吃莜面饭,俗话说:“四十里的莜面三十里的糕,二十里的玉米窝窝饿断腰”。但是绝不能吃的过饱,以防后胀。常说“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点母水正好好”。
神池县尽管建县不足300年,但因莜麦而久负盛名。建国后的莜麦生产又有过辉煌,1977年11月曾在神池召开过华北地区莜麦生产协作会议。
神池当地的传统农家 莜麦“三分三”品种至今闻名中外,自成体系,茎杆粗壮,根系发达,分糵力强,穗型长大,粒大饱满,磨出的面白,做出的饭味美、耐饥,一直是当地的当家品种。1987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可,在全省推广种植,。该品种曾被好几家科研单位作为原始材料,杂交选育出不少优良品种。仅我省就有晋燕3号、晋燕4号、晋燕6号,雁红10号,雁红14号等优良品种都是以“三分三”作母本或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
三、品质特点
(1)外在感观特征:
神池莜麦籽粒呈纺锤型,有腹沟,长0.8—1.3cm,宽0.2—0.4cm,干粒重31—33.5g,比异地种植的同品质籽粒长0.2—0.4cm,宽0.1—0.15cm,干粒重高3—4g;神池莜麦籽粒白黄色,与异地同品种比较,神池莜麦黄度较深;神池莜麦籽粒整齐且饱满,出粉率高达97%,而异地莜麦出粉率最高95%。神池莜麦加工的面粉白黄色,黄度大于异地,筋度高,粘性差,口感好,吃水多,耐寒耐饥。
(2)内在品质特征:
神池莜麦营养丰富,在同类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蛋白质高于14.9%,神池莜麦籽粒整齐且饱满,出粉率达96%以上,而异地莜麦出粉率达94%以上,神池莜麦含水分低于5.02%以下,脂肪约6.8%,含淀粉约41.1%,总膳食纤维高于13.98。同时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其组成也较平衡,赖氨酸含量最高,神池莜面吃水量大,0.5公斤莜面可做1公斤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