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八眉猪,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据考证,青海八眉猪原产地在甘肃,其祖先是华北野猪,故属华北型猪种。互助八眉猪头狭长,耳大下垂,额有纵行“八”字皱纹,故名“八眉”,互助猪以体型大小、外貌特征和生产特点分大、中、小三种类型,以中型居多。互助八眉猪猪肉肉质好,鲜红色,肌肉呈大理石条纹,肉嫩,味香。
互助八眉猪头狭长,耳大下垂,额有纵行“八”字皱纹,故名“八眉”,互助猪以体型大小、外貌特征和生产特点分大、中、小三种类型,以中型居多。
大型猪:体格较大,被毛黑色,体质粗松,皮厚,体躯多褶皱,大腿部褶皱“套迭”更深、更多。额部较宽,额纹粗深而分布不整。嘴筒较粗,鼻面微凹。耳大下垂,长过鼻端,耳壳皮肤柔软耳根宽。背腰较长,较宽而平直。腹大下垂,成年母猪腹部拖地。奶头粗壮,发育良好。后驱斜尻,大腿欠丰满。四肢粗壮,后肢卧系。尾粗而长,尾毛较多。大型猪性情温驯,好静卧,不爱动。两岁左右视力减弱或双目失明。大型猪主要分布于脑山区,因晚熟,饲养期长,皮厚、迟钝、视力早衰,哺育性能差,多被淘汰,现为数极少。成年母猪体重130.33±8.64千克,体长135.17±3.07厘米,胸围122.11±3.21厘米,体高65.14±1.34厘米。
中型猪:是大、小型之间的中间类型。体格中等,体型体质比较紧实,体躯褶皱少,主限于后腿部。被毛黑色,鬃质好,鬃长10.28±2.37厘米,鬃径255微米。头略呈椎形,额部较窄,额纹纵行。鼻面直而微凹,嘴筒较细。耳大下垂,耳壳较硬,成年母猪耳长30.08±3.49厘米。背腰窄而平直。腹大下垂,但不着地,有效乳头6对(5—8对)。后肢斜尻,后退欠丰满,后肢卧系,尾较细,尾毛少。性情比较灵活,护仔性很强,放牧型较好。成年公猪体重104.27±9.70千克,体长125.09,4.61厘米,胸围113.03,3.56厘米,体高64,1.74厘米。成年母猪体重87.44±2.64千克,体长119.10±1.18厘米,胸围105.64±1.24厘米,体高58.39±0.56厘米。
小型猪:包括杏耳猪和黄瓜嘴。体型矮小,被毛黑色,头狭长而直,嘴尖细(黄瓜头)或额部较宽,嘴粗短。耳较小下垂,呈杏叶状。背腰短平,腹部下垂,杏儿猪后驱发育较好。四肢较短,皮薄骨细,早熟易肥,肥猪体重达70千克左右即体满膘足。成年母猪59.94±3.17体重,体长109.38,2.60厘米,胸围91.88±1.83厘米,体高54.19±1.65厘米,小型猪主要分布于灌区,舍饲为主。
小母猪2.5—3月龄即有发情表现,3.5—4月龄性成熟,可初配受孕。发情周期15—21天,发情持续期3天左右。公猪4—5月龄、母猪6—7月龄体重达到成年体重1/3配种,产仔数头胎6.4头,三胎以上12头。农村采取低水平吊架子饲养方式,大型猪一般两年以上活重150千克左右成肥,中型猪14-18月龄活重80—100千克成肥,小型猪10—13月龄活重60—70千克成肥。互助猪的成肥速度,与饲料水平和饲养方式有关,精料水平高,且相对集中使用,中型猪11—12月龄肥育期日增重为300克左右,体重可达90千克。
互助八眉猪猪肉肉质好,鲜红色,肌肉呈大理石条纹,肉嫩,味香,肉质含水率61.53%。蛋白质含量≥20%,肌苷酸含量100毫克/100克,肌间脂肪含量≥1.70%。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县境北依祁连山支脉达坂山,与海北州门源县相接;东北部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区接壤;南以湟水河为界,与平安区相望;西靠大通县,西南与西宁市相连。县城威远镇距西宁市40千米。县境南北宽约64千米,东西长86千米,总面积3424平方千米。海拔在2100—4400米之间,平均海拔2700米。
互助县境内有大小天然河流8条,均属黄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长289.5千米。除流经的湟水与大通河外,其它河流短而小,流量不大,境内全县地表水总径流量2亿立方米(不含湟水和大通河)。境内河川污染较少,水质良好,酸碱度均在7.5—8.6之间。地表水实际变化和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夏秋季为丰水期,降水集中,地下水综合补给量共1.06亿立方米。总储量3.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0.77亿立方米。
互助县属大陆寒温带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季风和寒流影响,夏季受东南沿海台风影响。年均气温1.5—2.8℃,最低-15.7—-29.5℃。年降雨量453—595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581.7小时,无霜期114天,年降水量477.4毫米,年蒸发量1198.3毫米,年相对湿度63%,年平均风速0.9米/秒,其优点是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且分布不均。
解放初期,青海猪的品种全部为青海八眉黑,存栏11.92万头。
1979年,全国畜禽品种资源调查统计,青海省纯种青海八眉猪约500头,其中纯种公猪10头。
1980年,青海省开始酝酿八眉猪的保种工作。
1981年,青海省县有关业务部门采取紧急保种措施;并将青海八眉猪作为青海省当家母本猪种保存,先后在主产区互助,湟中,湟源三县组成个保种猪场,组建八眉猪核心猪群(270头)。
1982年,青海省科委下达了“青海当地猪种的保种和杂种优势利用”课题,首次提出了保种选育研究工作,当年年底开始省财政每年每头保种猪补助饲养费15元。
1983年底,青海八眉猪已发展到100多头,比1979年翻一番。
2005年统计,青海省八眉猪存栏约400余头。
2012年5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互助八眉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11月15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据考证,青海八眉猪原产地在甘肃,其祖先是华北野猪,故属华北型猪种。八眉猪原产地的养猪历史在6000年以上又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青海乐都县柳弯马厂型墓葬出土的大量猪下颌骨考证,青海养猪历史在400年以上,从而推断,青海的八眉猪最早来源于甘肃,是随历代移民不断迁居青海,将甘肃八眉猪陆续迁入青海农区饲养与繁殖。随着社会需求和经济条件的变化,经长期选育形成了这一适应高原地区生态特点的八眉猪地区类型。因青海八眉猪中心产区在青海互助县:故又称互助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