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多彩人文聚集地 稻海飘香处处忙
“富拉尔基”是达斡尔语“呼兰额日格”的转音,意思为“红色的江岸”。
富拉尔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城市,早在明代后期就有契丹族后裔达斡尔族人居住在这水草肥美的嫩江岸边,在这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开始了水稻原生态种植。富拉尔基是全国唯一的寒地温水水稻种植区,境内出产的富拉尔基温水大米独具特色。富拉尔基温水大米具有两大地缘优势;一是富拉尔基土壤属于温带草原类型,主要以草甸型黑土和水稻土为主,土壤肥沃如油,有机质含量高,全境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稻种植比率高达70%以上;二是寒地温水。温水来自于华电富拉尔基发电总厂,富拉尔基发电总厂通过嫩江引水对其发电机组进行冷却,冷却后形成温水。利用温水浇灌稻田,可使水稻成熟期提前10~15天,特别适宜水稻营养的盈积,出产的富拉尔基温水大米米粒饱满,米质晶莹剔透,营养成分含量高,品质优良,口感上乘。
文化背景
讲述历史传奇 聆听传统民歌
中国历史上,水稻是南方的主要农作物,而北方以玉米、小麦为主。正如那首悲愤的歌曲《松花江上》所唱的那样:“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而今天,举国皆知东北盛产稻米,举国推崇东北大米,那么水稻是什么时候引种到东北的呢?
19世界中叶,鸦片战争敲开国门,清政府逐渐放弃对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朝鲜移民陆续进入中国东部边疆地区,引入了水稻种植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田试种区从东部山区逐步扩展到东北平原的腹心地带。经过几辈富拉尔基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客服了无霜期短、水温低、昼夜温差大等自然环境方面的困难,逐渐摸索出了一系列寒地种稻技术。
富拉尔基区是温水大米的主产区,也是全国文明的达斡尔族集聚区。因特别的土质、特别的水源、特别的气候等不可比拟的综合因素,这里种植的稻米堪称天下美食。世上广泛流传的达斡尔人最愿意吃得穄子米饭鲫鱼汤,也就是大米饭鲫鱼汤。达斡尔人在这里300多年来繁衍并传承了璀璨生辉的民族文化,其中“达斡尔族民歌”和“达斡尔族传统婚俗”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达斡尔族婚礼时,经常唱这样的达斡尔族民歌:“嫩水清,嫩水长,嫩江岸边是家乡;嫩水舞,嫩水唱,嫩江岸边稻花香。那伊耶,那伊耶。稻花香,大米香,远方朋友尝一尝。”这首赞美稻米的达斡尔族民歌的歌词和歌曲已经被挖掘保护起来,记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20世纪60年代,坐落在稻米产区附近的富拉尔基热电厂建成后,因发电机组冷却水排放需要,在1958年修建了一条从该厂通向西北库勒河方向的工农兵灌区工程,共16千米长。工程设计时就结合环保和废水循环利用,把灌溉农田作为主要的课题。后来通过工厂和乡村联谊合作、工业反哺农业以及科学种田研究实验等一系列过程,利用热电厂排放循环冷却温水浇灌稻田,哺育繁衍出誉满天下的温水大米。原本就声名赫赫的大米,因温水灌溉滋养成为香满天下的特色大品牌。后来这里的达斡尔人用历史流传下来赞美大米的民歌旋律填写了新歌词,把温水大米传唱成优美动人的歌声。新填歌词如下:“风也暖,水也暖,又是一个好春天;笑也甜,歌也甜,稻花香里说丰年。那伊耶,那伊耶。丰收年,幸福年,温水大米天下传”。
品牌建设
麦穗金黄稻谷香 温水大米名四方
富拉尔基区委区政府把大力发展温水水稻生产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工作来抓。通过争取国家土地整理、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着力扩大水稻生产面积,依托稻米加工龙头企业,采用先进栽培技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水稻生产,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稻农收入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水稻产业化格局。
富拉尔基区注重发挥富拉尔基温水大米协会的作用,在协会的运作上形成了“六统一”的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2009年,富拉尔基区内11万亩温水稻田被农业部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历经多年,富拉尔基温水大米品牌建设已初具规模,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温达香”牌富拉尔基温水大米已取得有机农产品标志使用权;“金龙”“金鹤”等4个系列品牌大米已取得绿色农产品标志使用权;“鹤稻”牌稻米油被评为黑龙江省名牌产品。为不断延伸稻米产业链条,经招商引资,黑龙江和美泰富食品有限公司现已落户在富拉尔基,该公司以水稻深加工为主营业务。公司配套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瑞士BUHLER(布勒)制米生产线,年加工水稻能力30万吨,每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东北粳稻米18.5万吨,优质稻米油5000吨,优质米糠粕4.5万吨,推动富拉尔基区稻米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