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博物馆,山西省绛县古绛镇文体路,是绛县的县级博物馆。绛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部,县境东部和南部由中条山环抱,高峻而挺拔;西部和北部由平川和盆地构成,低凹平坦。东部与翼城县毗连,西部和闻喜县接壤,南跨中条山与垣曲相邻,北部自东向西由翼城、曲沃两县和侯马市环绕。
悠久的历史为新绛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目前,全县已发现各级文物古迹169处,其中旧石器遗址1处,新石器遗址22处,春秋战国墓群2处,汉代墓群3处,其他名人墓葬17处,古建筑64处,碑碣刻石32处。革命文物8处,古树6处,化石5处,仅2.5平方公里的县城就有各类名胜古迹33处。
在已发现的文物古迹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有四处,属于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有15处。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的“绛守居园池”,是目前全国时间较早的官家园林;创自于唐代的“绛州大堂”,昔日曾是大唐名将张士贵的《帅府堂》,是堂进深五间,面阔七间,为全国州府大堂之最;龙兴寺内的“唐代宝塔”,其迭涩而出,直指蓝天,塔顶曾多次腾烟,青云直上,一连数日,千年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这个谜,时下尚未能解开。名闻遐迩的唐代“碧落碑”,小篆俊秀,书写特异,笔法工整,布局严峻,后人难以认读,为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保存完好的十二卷本宋代“绛帖”,系全国四大名帖之一,再现了历代书法名家的风貌;以“悬塑”出名的唐代“福胜寺”,完好地保存了几代民间艺术家精心创作的40余尊彩塑,成为我国美术苑地中的奇葩。,以古代农业为题材的明代《秸益庙壁画》,名震华夏,似可与“永乐宫壁画”媲美;创建于元明的“绛州三楼”,三足鼎立的局面,全国少有;金代天德三年铸造的万斤巨钟,钟声悠扬,静夜可闻30华里;传说“七星坡”的“石星”子夜可以发光;价值连城的馆藏文物“战国玉壁”、“金代钞版”等等,永远折射着五彩缤纷的民族之光。
绛州大堂位居新绛县城西高垣之上,新绛中学校内(原州署衙门内)。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311.28平方米。始建于唐,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州大堂始创于唐,现大堂内仍有四块大型石质覆盆式莲花柱础可以炫耀唐代的辉煌。一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州府衙门的正堂,明镜高悬,衙役呐喊,百姓有冤,可以击鼓上堂,是非曲直,全凭知州的良心所栽。难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块已碎裂成多块的“鱼儿跪堂石”,意为鱼儿喝水各凭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