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博物馆(老馆)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外形为仿古楼阁式建筑,高48米,主体3层,塔楼4层,四角攒尖顶,飞檐饰有黄色琉璃瓦,外形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建筑特色和民族风格。使用面积6800平方米,展览面积3500平方米,库房面积1500平方米。赤峰市博物馆新馆大楼主体工程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高27米,主体三层,地下一层,展陈面积4000平方米,共有四个文物专题展厅,两个临时展厅,一个多功能会议厅,一个配套服务区。
在展览形式上,赤峰博物馆以历史脉络为主线,以系列文化为平台,以出土文物为依托,以赤峰地区近几年来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为亮点,点面结合,共展出各类精品文物1500件(组)。同时,合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展示技术和展示材料,增加多媒体展示区近30处:用大型油画结合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复原东胡王射猎、乌兰布统之战等赤峰地区北方民族生产、生活和战争的场景,用幻影成像、弧幕拼接投影、音像投影、电视投影等科技手段展现辽宋澶渊之盟、辽代四时捺钵制度、下嫁赤峰的清代公主等重大历史事件和知识点,增加钻木取火、电子翻书、双屏转换、多点触摸等观众互动项目。
在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新石器时代,我们看到,早在距今一万年前,赤峰地区就有人类生存,勤劳智慧的赤峰先民们创造了具有时代特点和独具地方特色的灿烂远古文化,绵延不绝,繁荣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被称之为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形成于距今4000多年前,以中原地区的夏代最具代表性。
展厅展示的是契丹族的大辽帝国所创建的草原文明,而当时大辽帝国的都城上京就位于今赤峰的巴林左旗,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大辽国的辉煌,也便是赤峰这片土地上有过的辉煌。
在赤峰博馆的第四展区,为大家展示了元朝、明朝与清朝的赤峰历史,对这一时间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命名为黄金长河,展示的是金代及蒙元以来,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北方民族,在赤峰大地上创造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蒙古族民俗文化。
赤峰博物馆馆内有馆藏文物一万余件(组),80%为考古发掘成果,部分为征集、捐赠品。藏品包括: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铁器、金银器、丝织品、皮革制品、壁画、书画、珠宝类等。其中一级文物103件(组),二级文物228件(组),三级文物854件(组),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红山文化石雕人像、赵宝沟文化凤型陶杯、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鬲、西汉王莽铸钱陶范、辽代三彩鸳鸯壶、清代金字楠木骨灰罐、清代金字《甘珠尔经》等都属馆藏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秦权,直径23.5厘米,高16.5厘米,腹围74.2厘米,重31.43公斤,1964年在赤峰市松山区三眼井乡文中村秦代遗址出土。这件秦权呈馒头形,为合范铸造,字迹清晰可辨,权顶正中有弓形钮。外侧有凸起的范铸痕。
辽代驾鹰彩绘木俑高51厘米,宽24cm,厚12cm,赤峰市辽墓出土,由整块柏木雕刻而成,彩绘有些脱落,刻工精细,神态逼真,胳膊上架一海东青。海东青是一种猛禽,属雕的一种,产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地区,因其羽毛呈青灰色而得名。这件辽代驾鹰彩绘木俑主要反映了契丹皇族四时捺钵的景象。
钧窑公道杯又称“出水观音杯”,杯高6.9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3.8厘米,赤峰市宁城县南山根出土,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专家组鉴定为一级文物。天蓝色釉中略带棕色,杯釉自上而下由深变浅,由薄变厚,胎质坚硬,杯下部釉汁堆积有如蜡液。杯身呈上卷荷叶形,敛口,圈足露胎,杯内有一个倒置旋转的底座,并塑六瓣莲花,花瓣变留有六孔,使公道杯底座内外相通,花心中塑一浮动观音像,中心凸起成直口。
石雕人像高38厘米,宽22厘米,厚20厘米,20世纪70年代赤峰市内征集,内蒙自治区专家组2004年6月鉴定为一级文物。灰色凝灰岩质,圆雕,光头圆脸,以单阴刻线琢磨出双眼,鼻子扁平,两侧有磨出的凹坑,嘴用凹槽来表现,双耳突起,脖下有一道凸起圆环,代表项饰。裸体、露双乳,双手捧在隆起的腹上,孕妇状,并着力表现腹部以上,石像栽在一个固定的地点,进行祖先和生殖崇拜,以祈求部落的繁衍和氏族的壮大。
37路、66路赤峰博物馆站下车。
赤峰博物馆新馆吸收了中国唐代、辽代的建筑特色,借鉴了我国传统宫殿建筑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布局手法,形成古朴典雅、博大雄浑、具有赤峰独特历史文化象征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