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博物馆坐落于有“半部中国近代史”之称的大连市旅顺口区,是大连市属的历史艺术性博物馆,其以悠久的建馆历史、别具特色的藏品优势、庄重典雅的馆舍建筑及错落有致的庭院设计而蜚声海内外。2008年获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旅顺博物馆前身为日本殖民统治大连时期、始建于1915年的满蒙物产陈列所。1916年定名为关东都督府满蒙物产馆,1917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现有主馆和分馆两个建筑主体。主馆建筑为近代折衷主义风格,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基本陈列为馆藏青铜器、陶瓷器、历代佛像、历代货币等。分馆于2000年建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基本陈列以大连出土文物为主,同时设有功能优良的临时展厅,每年组织专题性展览及引进外展。
《历史文物专题陈列》是旅顺博物馆主馆陈列的基本体系。依托于丰富而有特色的馆藏,以《中国古代青铜器》作为展览的开篇,全年展出《漆器工艺》、《珐琅工艺》、《中国古代玉器》、《东亚陶瓷艺术》、《新疆干尸》、《中国古代砚台》、《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中国古代货币》九个专题,另设一个临时陈列展厅,定期推出各类书画陈列。展览以自然采光为主,设有语音导览和多媒体查询等辅助设施。
分馆于2001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一层为通篇的《大连古代文明》,二层为《中国箸文化》、《丝路撷英——旅顺博物馆藏丝绸之路文物展》两个专题,另设有一500多平方米的临时陈列展厅可常年接待馆际交流展览。全部展厅以全封闭展出环境、人工采光为主,兼顾各类文物的安全保护。同时,设有3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报告厅,用以全方位服务于展览过程中的学术演讲和现场演示。
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博物馆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建于1903年,是一座保存完好的近代俄式建筑,建筑主体为二层半砖石木框结构,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
这座老建筑历经百年沧桑,数易其主。1906年该楼为关东都督府陆军部,1919年4月12日,改为关东军司令部,至1931年9月18日先后有九任关东军司令官在此办公。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等诸多重大事件都是在这里密谋策划的。
博物馆内共分3个展厅、4个复原室和1个音像室。主题展览《罪孽之师——关东军》通过300余幅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图片及大量的实物,见证了关东军从建立直至灭亡的历史进程,使人们在重温近代史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与启迪。
塔基用花岗岩砌成,呈正方形,长宽各22米。为双重月台,周围是石雕栏杆,四面阶梯。在12角形塔身下部,雕有高达1.2米的20个神态各异的中苏两国人民群像。塔的尖端用雪花石雕刻一朵盛开的莲花,托着中苏友谊徽和一只展翅欲飞的鸽子,象征着中苏友谊和两国人民的伟大团结。塔的周围栽有78株四季常青龙柏。
展出地点:旅顺博物馆主馆二楼展厅
展览面积:605.2平方米
展线长度:174.1米
改陈后的《吉金传古——旅顺博物馆藏传世青铜器精品展》既呈现青铜器发展的序列,又兼顾作为一种文物类别人们对其的认识和研究。展览从馆藏大量青铜器收藏中遴选精品,以时间为序,分为鼎盛在三代(夏商周青铜器)、中国北方青铜器、汉代余绪三部分。大部分展品为清末至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金石学家罗振玉的旧藏。罗氏1928—1940年寄居旅顺,其身后大量收藏品一度散落民间,上世纪50、60年代,旅顺博物馆经多方努力收集入藏,成为馆内重要的收藏品类。因此,展览既展出了大量青铜礼器、实用器,又展示了人们对青铜器的研究成果,将有铭文的器物逐一释读,希望给观众一个全面的认知。
此外,特别开辟了青铜器精品厅和传拓体验厅,通过动画演示,向观众说明青铜器及青铜器铭文的制作过程,让观众在参与传拓体验的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
《久久为功——明清雕刻艺术精品展》,是旅顺博物馆中国历代艺术品系列展览之一。久久为功,即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在古人看来,美好的品行离不开坚守。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将美好的德行坚守下去。久久为功的精神在雕刻艺术领域中,表现得更为直接。一件雕刻作品,从选材、立意到构思、创作,往往需要匠人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久久为功,精雕细琢,传世之作方能铸就。
中国古代雕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智慧的先民们就开始利用玉、石、骨、牙等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材质,使用原始的工具采用雕、琢、刻、镂等技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理解。之后历代工匠在雕刻艺术创造中尽显智慧。明清时期,在空前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基础上,雕刻技术不断改进、创新。小件工艺雕刻因众多文人的加入,不受陈规局限,往往集绘画、雕刻于一体,面貌各异,是为此时雕刻艺术的亮点。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就已经出现大量陶器。唐代大批生产的三彩釉陶,反映着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艺术性。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于工艺不够成熟,又称为原始青瓷。汉代青瓷烧造逐渐成熟,摆脱原始状态,进入早期瓷器阶段。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广泛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系统。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五大名窑”及龙泉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青花、釉里红、白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各地方大瓷窑体系逐渐衰落,被生产供当地人民所需瓷器的小作坊代替,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继承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大放异彩。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影响。陶瓷也与茶叶、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特产而名扬中外。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馆内现有文物藏品数量为6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00余件;还有几十万件的文物资料,其中以罗振玉旧藏中国历代艺术精品为主要特色。近年博物馆又广泛征集古代日本、朝鲜文物,使馆藏逐渐具有了系列完整、特点突出的优势。
博物馆收录了旅顺博物馆藏文物精品100件(组),涉及古丝绸之路文物、佛教艺术品、金石文物、陶瓷器、书画、工艺品、善本档案、大连出土文物和以日本陶瓷器、书画为主的外国文物等9个系列,时间跨度为从新石器时代至近代。
旅顺博物馆的藏品以大连地区考古出土文物、新疆文物及中外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代艺术精品荟萃,文物类别丰富,突出不同地域文物鲜明特征的藏品体系。藏品涵盖考古、铜器、陶瓷、甲骨、玉器、漆器、珐琅器、书画、碑志、佛教造像、竹木牙雕、新疆文物、外国文物、货币等20个门类。其中尤以书画、新疆文物、印度犍陀罗艺术和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贞松堂集古遗文》著录的商周时期青铜器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旅顺博物馆藏青铜器在国内外有重要地位,其时间跨度从商代至辽金时代,种类有兵器、礼器、乐器、水器及杂器等,许多器物上铸刻铭文,如洛阳武库钟、冉钲、父乙鬲、父辛甗、吕鼎等。尤其大梁鼎、过伯簋、始皇二十六年诏五斤权等器物的铭文均有确切纪年,不仅可以证信古史、补苴史书的缺佚,而且对研究商周至秦汉的历史和语言文字,都有着重要价值。
馆藏书画作品别具一格。元代刘秉谦《竹石图》,以双勾技法画竹,笔力雄健,题“至正乙未(1355年)春寿阳刘秉谦为克明未宪掾作。”然而,刘秉谦及其作品均不见画史,《竹石图》为传世孤品,对研究元代绘画弥足珍贵。明清两代书画名家辈出,艺术流派纷呈,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作品,馆内均有收藏。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作品为清宫旧藏。如明沈固的《青园图》、文征明的《老子像》、唐寅的《松林扬鞭图》、清王翚的《观梅图》、上睿的《携琴访友图》等。康熙皇帝跋《兰亭序》、跋《曹娥碑》及临王羲之、米芾、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历代书法名家的墨迹,对研究清代书法史更是难得的珍贵史料。
新疆文物是馆藏一大特色。其内容包括绢画、写经、印经、文书、版画、壁画、章、木器、丝织品、泥塑彩绘佛像、菩萨像和木乃伊等。在这些藏品中,佛教文物数量较大,有汉、梵文《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盘经》和梵文、回鹘文、和阗文、吐火罗文佛典。其中公元五~六世纪的《法华经》残片,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梵文《法华经》写本,《诸佛要集经》则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译本。
旅顺博物馆主馆、分馆、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博物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游客凭有效证件入馆参观。
4月1日至10月31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11月1日至3月31日:9:00-16:00(15:30停止入馆)
每周一全天闭馆维护,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区内公交1路、3路、6路等可直接到达。
拍照:基于藏品举办的陈列展览,欢迎观众拍照留念,但请勿使用闪光灯、自拍杆和脚架,拍照时请注意自身、他人及展品安全。引进的临时性展览,将依据办展协议确定是否可以拍照,若不可拍照,将在展厅门口及展厅内设立提示标志,请您注意查看,或咨询展厅服务人员。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摄像:如需拍摄视频,需向博物馆提出申请,未经允许不得拍摄。
1915年(民国四年)11月26日,“物产陈列所”成立,内藏图书及文物,所址原为俄清银行旅顺分行。
1916年(民国五年)11月22日,于松树町开辟新馆址,“物产陈列所”内文物迁入,改“物产陈列所”为“关东都督府满蒙物产馆”,此址历史上称“参考部”“考古部”“分馆”。
1917年(民国六年)4月1日,“关东都督府满蒙物产馆”对外开放。同年,于原沙俄拟建“陆军将校集会所”基础上开工建博物馆主馆大楼。
1918年(民国七年)4月1日,馆名改称“关东都督府博物馆”,11月6日博物馆主馆大楼基本完工,馆址迁至。
1919年(民国八年)4月12日,因关东都督府改制,馆名改称“关东厅博物馆”。
1925年(民国十四年)11月,分馆文物迁至主馆大楼,分馆改做博物馆的图书馆。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2月26日,馆名改称“旅顺博物馆”。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10月,旅顺博物馆改称为“旅顺东方文化博物馆”。
1951年1月29日,苏联政府将“旅顺东方文化博物馆”管理权及附属动物园管理权移交中国政府。8月30日,大连劳动人民历史文化陈列所并于旅顺东方文化博物馆。
1952年12月,馆名改称“旅顺历史文化博物馆”。
1954年4月1日,郭沫若题写馆名改称“旅顺博物馆”。
1972年5月1日,旅顺博物馆在“文革”闭馆后恢复开放,基本陈列为《历史文物专题陈列》。
1999年10月,旅顺博物馆实施总体改造工程,将植物园、动物园一半与旅顺博物馆园区合并,园区扩大为15万平方米,主馆大楼全面维修。
2001年4月,旅顺博物馆分馆落成开馆,基本陈列为《大连古代文明》及《馆藏外国文物专题陈列》。
2008年5月,旅顺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2年12月,旅顺博物馆新建现代化文物库房竣工并通过验收。
2014年,旅顺博物馆被辽宁省科学技术厅授予“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2021年5月10日,旅顺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基地正式挂牌成立。
依托特色馆藏,开展学术研究和专题展览活动是旅顺博物馆工作的亮点,馆内拥有一批研究、鉴定和陈列策划的专业人员,在以“大谷收集品”为主的古丝绸之路文物和罗振玉及其旧藏品以及大连本土历史文化等多领域研究上成果不断,先后出版了《旅顺博物馆藏西域文书研究》、《旅顺博物馆藏晚清奏折选》、《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等多部著作,并承担了馆藏新疆出土汉文佛经残片整理与研究、馆藏罗振玉旧藏甲骨整理与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学术课题。专题文物展览多次赴日本、韩国进行交流展览,馆藏佛教造像、箸文化以及晚清孙温所绘《红楼梦》画册展成为观众推崇的品牌展览,多次多地对外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