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县民俗博物馆位于东辽县白泉镇溪水桥西侧、东辽县文体活动中心一楼,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平方米,馆藏文物和民俗文化展品共计15638余件、其中钱币展品14943枚,民俗展品595件,历史文物100余件,于2012年3月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
东辽县民俗博物馆2014年和2015年经过两次升级改造,将原有的陈列布展格局全面更新,重新还原了上世纪70年代民间的街市生产、生活,增加了硅胶人物、动物、PPT大屏幕展示;同时征集了国家三级文物两件(清末木质马车、民国老式木质照相机)。
展示了鼎鼎有名的“关东十二怪”写意图,其中有“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坐地烟囱爬山虎、炕火盆、铺炕席”等纯关东之怪,还有“扭秧歌、摔泥炮、踢毯子、歘嘎拉哈、打水漂、包豆包”等民俗之怪。关东十二怪,见怪不怪才更怪,关东民俗文化的魅力,更是东辽民俗文化的魅力。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东辽县自1902年设治建城后,原本蛮荒之地发展十分迅猛,五行八作样样俱全。“行”就是行业,五行:说的是“车行、船行、店铺行、脚行、衙役行”,“作”是作坊,八作说的是: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瓦匠、石匠,在这里着力还原的是木匠铺、理发店、照相馆、铁匠铺、大药房、修鞋铺和豆腐坊。
展品均出土于东辽境内,分别来自涵盖几千年历史的各个时期。呈现了东辽县域内的青铜时期、汉代、唐渤海时期、辽金时期以及近现代200多处遗址和出土文物。目前,东辽县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这些文物和遗址,都是东辽县历史悠久、文化悠久、文明悠久的有力佐证,对东辽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东辽县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项,分别是满族剪纸、葫芦画、二人转以及民间故事《辽河源头的传说》,它们同鱼骨画、木 雕 、蛋雕、玉叶编、秸秆画、弓箭等十余项市级非遗项目一道,构成了东辽县特色鲜明的文化名片。
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原貌,精心还原的东辽民居景象。这里会看到纸棚、土炕、席子、炕柜、棉布被褥、幔杆、幔帐,还有老旧的炕桌、火盆儿、洋油灯、烟笸箩、老式家具、厨房用具、生活用品,这“窗户纸儿糊在外、(悠车子)养活孩子吊起来”,还有这烟袋锅(大姑娘叼个大烟袋),正是体现了关东三大怪。
反映东辽农家居住风俗的有这两个屋子和厨房,百姓家的院子里,有生产、生活用的鸡窝、鸡架、碾子、石磨、花轱辘车、扇车、纺车、铡刀、弯钩犁、水井和辘轳等各种农具和生活器具,凡居家必备之品,在这里都力求展现出原有的生活形态。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作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洞房花烛夜一直被适龄结婚的男女青年所向往。东辽人的婚姻礼俗与北方大多地区基本相似,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随着时代的推移,东辽原有的婚姻礼俗虽悄然发生了些许变化而更具时代气息,但其基本程序和环节仍未改变。
在春节期间,东辽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虽然现在很多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但上了年岁的老人在追忆起那份美好的时光时,仍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