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市博物馆,即原扶余县博物馆,现馆址位于扶余市长宁南街文化艺术综合楼3楼,馆舍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54平方米,隶属于扶余县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扶余县地方出土文物陈列展》,馆藏藏品主要来自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和民间征集、捐献三种途径。截至2019年末,扶余市博物馆有754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35件/套。
博物馆2000年以前馆舍主体建筑为平面式山字形砖木结构,屋顶为起脊式,正面入口处柱廊式二层楼大厅,大厅两侧各设两个展厅。正面门脸是仿人民大会堂建筑,六根立柱通到二楼屋顶,屋顶上为三面红旗,五星雕塑。柱子两侧上部为三面红旗和毛泽东选集雕塑。
扶余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扶余县地方出土文物陈列展》。该展览着重突出扶余县七千年历史上的闪光点。以富有特色的辽金时期文物和明清瓷器,展示了在中国历史上扶余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重大历史。该陈列,规模大,展品精,融收藏、研究、保护、展示为一体,合理使用声、光、电等技术,着重反映了金代第五代王世宗完颜雍,为纪念其祖父完颜阿骨打在此地誓师起义反辽的历史。
扶余市博物馆利用临时展厅举办30余个专题展览,与吉林省伪满皇宫博物院联合举办了《勿忘“九·一八”》展览;与吉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了《近现代名人书画展》《日本挂历展览》;与吉林省革命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从整风到七大》展览。扶余市博物馆与扶余县内中小学校联合举办了20多个《书画展》《科技发明展》《邮票展》等。
扶余市博物馆藏品主要来自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和民间征集、捐献三种途径。1990年扶余县博物馆收藏扶余县内出土的第一件石斧。这件石斧在山区经常见到,而在平原地带,不出石料的地方出土非常珍贵。此石斧的出土,属扶余新石器时期考古的重大发现,填补了扶余新石器时期考古的空白。1990年至1998年,扶余县博物馆在乡下民间还征集了大量的元、明、清瓷器。这为研究当时的区域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08年哈大高速客运铁路通过陶西林场遗址,扶余县博物馆收藏出土的各类陶片、布纹瓦等大量的文物。藏品类别分为瓷器、陶器、铜器(包括铜钱)、古动物化石、骨器、玉、石器、铁器、碑刻、书画、其它十大类别。截至2019年末,扶余市博物馆有754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35件/套。
扶余市博物馆重要藏品有:明素三彩鸡流鼠柄瓷壶、单耳雷纹陶壶、新时期时期的石斧、金退浑谋克之印。
扶余市博物馆现有一间20平方米库房,藏品部分在一保险柜内,其余都在木架上摆放。
1968年,建设扶余县博物馆老馆舍,建成后,因无单设编制,由扶余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扶余县文化馆)管理,归扶余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直接领导。在此期间,全扶余县文物工作由文化馆一名干部兼管。
1983年,正式成立扶余县展览馆,隶属于扶余县文化局,定编6人(其中馆长1人,美工2人,文字编辑1人,摄影1人,财务1人)。同年,扶余县图书馆成立(也属扶余县文化局),这时,在图书馆内设专职文物干部1人,管理全扶余县的文物工作。
1984年,展览馆改名为扶余县博物馆(仍属扶余县文化局),主管全扶余县的文博工作。同年,建立扶余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主管全扶余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实际上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
1987年11月,撤扶余县建扶余市(县级市)。
1992年6月,成立松原市,扶余市改称扶余区,博物馆改为扶余区博物馆。
1995年7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扶余县,驻地三岔河镇,扶余区更名为宁江区(治所即原扶余县城),同年九月,由松原市委、市政府宣布区扶余县分治后,扶余县博物馆现仍在宁江区异地办公。
2001年,因松原市城市建设需要,把博物馆临街一侧房屋无偿拆除。后经扶余县政府、扶余县文体局与宁江区政府、文体局达成协议,宁江区文体局负责在博物馆馆址建新楼,博物馆回迁一至四楼,面积600平方米,只有办公室,无陈列展厅。
2010年,博物馆新馆建设在三岔河镇正式开工,同年竣工。
2012年11月,扶余县博物馆自宁江区搬迁至现住址并免费开放。
2013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设立扶余市,扶余县博物馆更名为扶余市博物馆。
2015年6月,扶余市博物馆重新装修布展。
2016年5月1日,扶余市博物馆继续向社会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