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宫内现有东西牌坊、棂星门、泮池、登云桥、东西官厅、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大成殿、东西两庑、尊经阁、崇圣祠、明伦堂、仪门等明清建筑群,气势恢宏,规模壮观,徜徉其间,令人流连忘返。
崇明学宫是现今上海仅存的三座学宫之一。现址又称崇明博物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崇明南门码头,仅走二三百米,便能望见学宫那层层叠叠的古建筑群。二座石柱牌楼古朴沉稳,上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门前是二株有350年历史、三人合抱的银杏树,守门的是一对大石狮,气势恢宏。学宫较大的建筑是大成殿,仿佛寺庙中的大雄宝殿。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东庑西庑是72高徒的宿舍。而今大成殿暂作古船陈列室,大成殿东庑主要是崇明出名人士的照片和事迹,还有一些崇明出土的古代器物。西庑是黄丕漠艺术馆。大成殿后的两幢建筑是崇明民俗陈列馆。
另建有万仞宫墙、棂星门、登云桥、戟门、名宦祠、崇圣祠、尊经阁等,为上海地区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门前5株18米左右高的银杏树已有377年的树龄,与树下2座结构奇特,蔚为壮观的石木牌坊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片浓郁的古意,使人顿生一股“念天地之悠悠”的苍然之感。博物馆内列有“崇明岛的形成与发展”、“馆藏文物”、“自然博物”三个展览,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学宫中较有特色的当数古船陈列室和崇明民俗陈列馆这两处地方。
牌坊
分东西两座,位于棂星门前左右,是崇明学宫的一座建筑物,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知县朱衣点始建,旁边还植有两株树龄约有380多年的银杏古树。牌坊高三丈,两层重檐十二角,角向上鹊起,可垂挂风铃,上层砖木结构,下承石柱;柱东西宽1.6米,柱距南北长4.4米,两坊间距33米;左边牌坊匾名为“学海”、“腾蛟”,右边牌坊匾名为“朝宗”、“起凤”。乾隆七年(1742)知县许惟枚重建,左匾“德配天地”,右匾“道冠古今”。乾隆二十七年,道光七年、同治八年又先后修葺。清光绪年间,匾名又改,左为“礼门”,右为“义路”;民国初,又改为“奋斗坊”与“和平坊”;1960年,再次更名,左为“学而不厌”,右为“诲人不倦”;1988年,匾额重题“德配天地,道冠古今”。1998年,两坊间铺设花岗石甬道,牌坊匾额增题为:左边“学海”、“德配天地”,右边“朝宗”、“道冠古今”。“道冠古今”的意思是,孔子的学说和思想至善至美,古今较高;“德配天地”的意思是,孔子的道德如同天地一样伟大。
棂星门
孔庙的一道大门,也是崇明学宫的正门,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相传,天上有天镇星,即棂星,它是天上的文星,主管文人学士的选拔。孔庙一座大门以此为名,意合孔子为文星下凡。另据《龙鱼河图》记载:“上天有天镇星,其精下为灵星之神。”引申开来的意思是,古时士人进入此门后如鱼化龙,象征封建统治者有得士之庆。棂星又名“天田星”,古时天子祭天,先祭棂星。学宫以棂星门作为正门,用意是尊孔如同尊天,显示出古往今来孔子在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棂星门石框高耸,上刻云头纹,中门宽3.35米,高3.6米,两边又另辟相对较低的二扇门,门宽2.3米,高3.2米。清顺治十五年、康熙三年、乾隆十四年、乾隆二十五年、同治八年又先后多次修葺。棂星门前有一对雌雄石狮,卷发巨眼,龇牙咧嘴,后腿蹲踞,威风凛凛,花岗石质,连趺座,通高2.25米,身长0.9米,胸宽0.6米,原位于清代县衙门前,“文革”后移至学宫门前。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修葺,并在棂星门前铺设花岗岩石甬道。
泮池登云桥
位于棂星门内,清康熙年间始建,乾隆、道光、同治时期都曾作过修葺。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重修,池栏、桥台阶及栏杆皆由钢筋水泥重新改为花岗石。“泮池”得名的由来,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周代天子宫前设池为圆形,而诸侯只能用其一半,以示区别,故称为“泮池”。另一种是: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称“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为“泮池”。另外,古时候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泮池呈半月形,砌石为池,上面围有石栏,池深2.1米,南北宽6.16米,东西长11.6米。池上架有单孔拱形石桥,跨于泮池之上,名为“登云桥”,寓意读书能高登云端、飞黄腾达。桥为南北走向,花岗岩石质,长10.1米,宽2.5米,高3.1米,拱圈上方阳刻楷书“登云桥”三字,桥两侧分水石上阳刻兽纹图案。桥面呈方形,阳刻回轮图案,四角桥栏上分别雕刻着精巧、活泼的小石狮,栩栩如生;南北两端各有12级台阶,行走方便。
官厅
位于泮池左右,分东官厅与西官厅两个部分,是古时官员休息的场所。据清乾隆《崇明学宫图》记载,东侧名为“礼门”,西侧名为“义路”。光绪《崇明学宫图》中则更改为现名,分别作东官厅与西官厅。东官厅东西宽6.5米,南北长10.1米,高6.5米;西官厅东西宽7.4米,南北长10.2米,高6.5米。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修葺,现为崇明县博物馆的办公区域。
戟门
崇明学宫的第二道大门,位于泮池之北,又称“大成门”。“大成”得名于《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古乐一变为一体,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指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完整的体系为“集大成”。戟门建于清代初,据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崇明学宫碑记》记载,知县解铭等曾重修戟门。康熙《崇明学宫图》中称,戟门共五楹,内梁中三楹高,左右二楹略低。1986年,戟门划归崇明县博物馆管理与使用,被辟为展厅。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修复原貌。戟门现东西长17.5米,南北宽6.6米,高8米。门前两株罗汉松于1972年移于此,树龄约90年。
名宦祠乡贤祠
分别位于戟门东西两侧,以戟门为中心,左右对称,各三楹,中间开门,东西各长8.8米,南北宽6.6米,高6.5米。据清乾隆年间的《重修崇明学宫记》(知县许惟枚撰)、《崇明学宫图》记载,其时已有名宦祠、乡贤祠。其中,名宦祠主要是奉祀历代有功于崇明的官宦名臣,乡贤祠主要奉祀崇明历代乡贤之士。199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对两祠进行了修葺。名宦祠现被作为“崇明岛史与古船”陈列的序厅,乡贤祠现被作为崇明县博物馆的文物库房。
大成殿
崇明学宫的主体建筑,原是奉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始建于清代康熙初年。据县志记载,旧殿三楹。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赵廷健增建匾额,寄寓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同治八年(1869),知县曹文焕重建大成殿,五楹,重檐庑殿式,深五寻,高数仞,雕梁画栋,绘以丹青,砌以文石,前有月台,围以石栏,庭中植松柏蟠槐。1997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投资修复了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宏伟开阔,磅礴巍然,尤其是朱红色门扇与粗大的八根门柱、粉白色的墙面、灰黑色的屋顶,冷暖色彩对比鲜明,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格外鲜亮夺目,绚丽挺拔,进而突出了孔子的崇高地位。大成殿长21.3米,宽17.3米,高15.3米(其中屋脊高1.7米),总面积368.49平方米;石月台长16.2米,宽9.57米,高1米,面积155平方米,正中心安置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巨型石像。殿前甬道长18.5米,宽5米,两旁两相对称而立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四人石像,史称“四配”,他们是孔子出名的四大传人。大成殿内现布置“崇明岛史与古船”陈列。
两庑
分为东庑、西庑两部分,位于大成殿前甬道两侧,东厢为东庑,西厢为西庑。清顺治以前,各有九楹,庑前有长廊,顺治十一年(1654)废于潮。后来,顺治、乾隆、道光、同治年间曾多次修葺。1997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又投资修复。现东西两庑各七楹,砖木结构,庑长各26.74米,宽7.7米,高8米,建筑面积共412平方米。两庑原是祭祀供奉历代先贤先儒的地方,先贤对称供奉于两庑内北端,先儒对称供奉于两庑内南端,庑内建有神龛,只供木主(牌位),无塑像。两庑内现布展“崇明岛史与古船”陈列的有关内容。
尊经阁
位于大成殿之北,原名“奎星阁”,“奎”是星名,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为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如钩,犹如文字,称为“奎宿”,后被称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并演化为文官之首。“奎文阁”之名,喻意孔子为天上的“奎星”。尊经阁是古时候收藏阅览儒家诸子著作的场所,其所藏之书供县学诸生阅读,故又名“藏书楼”。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清乾隆、道光年间先后修葺。1991年,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又投资进行修葺,今屹然而立,风采依旧。整幢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五楹,上下十间,两层飞檐,四垂斗栱;四周回廊,窗棂爽敞。其地基长18.65米,宽14.4米,占地面积268.56平方米。其中,底层面阔18米,进深13.45米,高5米,建筑面积242.1平方米;二层面阔13.8米,进深9.25米,高7.5米,建筑面积127.65平方米。尊经阁内现布展“崇明民俗”陈列。
崇圣祠
又名“崇圣宫”,位于大成殿北、尊经阁东,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共三楹,昔前有大门,后为正殿,是奉祀孔子父母的场所。乾隆、同治年间又先后修葺。1991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投资修复正殿。今为单檐歇山式砖木斗栱建筑,面阔12.5米,进深11.75米,高11米,占地面积169.62平方米。崇圣祠内现布展“崇明民俗”陈列。
儒学大门
位于棂星门东、仪门正南。儒学署原是旧时文人研讨学术的专门场所。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知县赵廷健修葺,见于清光绪《崇明学宫图》。民国四年(1915年)为崇明县立初级中学校门。2004年由崇明县人民政府投资修复,长10.7米,宽8.8米,高8米,建筑面积94平方米。
仪门
位于棂星门东、儒学署大门北。乾隆《崇明学宫图》中称为“佑门”,光绪《崇明学宫图》中改称为“二门”。2001年崇明县人民政府投资修复,面阔10.6米,进深9.7米,高9.07米,建筑面积102.8平方米。仪门内现布置为“黄丕谟版画陈列室”。
明伦堂
儒学署的主要建筑,位于仪门北,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清雍正、乾隆年间又先后修葺,原共有五楹,深三丈余。2001年崇明县人民政府投资修复,面阔20.6米,进深12.7米,高10.37米,建筑面积为261.6平方米。明伦堂现为崇明县博物馆的临时展厅。
碑廊
位于仪门与明伦堂之间的东西两侧,包括南北两端各有一部分,2001年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投资修复。碑廊全长76.7米,其中,东西两侧宽皆为2.5米,长30.5米;南北长15.7米,宽2.5米,面积为191.75平方米。分墓志类、记事类、告示类、艺术类等类别,共计53通,大部分是由崇明县博物馆自民间收集而来,因历史久远,有三分之二的古碑字迹模糊,难以辨认,比较清晰且完整的有十余通,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为研究崇明的地方历史,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杏坛
相传本是孔子生前讲学的地方,后来成为各地历代修建孔庙规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杏坛位于崇明学宫万仞宫墙东,原为点缀孔庙而人工所筑的土丘,周围砌以石头,古朴典雅。坛上有银杏树两株,约植于清雍正年间,树龄已达270多年。民国初,坛上还竖有孙中山纪念碑,抗日战争时期被毁。杏坛现东西长23.6米,南北宽13.7米,高3.2米。2004年,崇明县博物馆募资在棂星门东南角的土丘上新设“杏坛”青石一块,其名由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题写。
在崇明,学宫既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旧时官办的地方学府。崇明学宫早建于何时,由于史料记载语焉不详,现在已无从考证。不过,我们从流传下来的有关文献资料中可以推知,崇明学宫约始建于宋元时期。据清乾隆七年(1742)崇明县知县许惟枚在《重修崇明学宫碑记》的记载:“崇之学宫……有宋迄今历六百余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崇明县知县赵廷健在《重修崇明学宫碑记》中则指出:“崇明涌沙成邑,元泰定时千户杨世兴始建学宫。”现在看来,宋代时期的“学宫”还仅仅是一般的学校,尚无祭孔、藏经的功能,而元代时期的崇明学宫,因其拥有了“庙(孔庙)学(学校)合一”的规制,而且其内部既有可以举办祭孔活动的大成殿,又有兴学的儒学设施,所以更符合现在意义上的“学宫”或“孔庙”、“文庙”的概念。
自宋元至明代中叶,崇明诸沙饱受风潮侵袭,沙洲涨坍多变,州、县治城曾被迫六建五迁,崇明学宫也因此屡建屡圮,随县城多次迁徙。今日位置上的崇明学宫是在明天启二年(1622),由知县唐世涵建于城壕外东南隅,初基地为二亩二里五毫,后扩基地为西长八十六步二尺五寸(138.4米),东长八十九步(142.4米),南北阔各四十八步(76.8米)。“始有棂星门,有尊经阁,有明伦堂、敬一亭、博文约礼二斋,规制粗备。”据统计,自明天启二年至清同治八年(1622—1869),在这247年的时间中,崇明学宫内的古建筑因“潮汐之冲坍,风雨之剥蚀”,先后修建达14次之多。光绪十七年(1891),崇明筑南门海塘护坡工程后,由于有效地控制了海潮的侵袭,风潮雷雨不再成为威胁县城的安全和损毁学宫建筑的主要大患。
清光绪《崇明县志·学宫图》描绘了其时崇明学宫的人文盛景:崇明学宫前有东西牌坊、万仞宫墙、文昌宫及魁星阁等;东为儒学,共五重,自南至北依次有儒学署大门、仪门及书斗公所、明伦堂、学海堂、后楼及东西两厢;中轴线是孔庙建筑,共五重,自南至北依次有棂星门、登云桥、泮池、东西官厅、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东西两庑、尊经阁和崇圣祠;西为瀛洲书院,共四重,初建有书院大门(后毁于海潮),自南至北依次有:忠义孝悌祠、唐赵二公祠、沈忠节公祠和正厅、后殿。至此,崇明学宫规制具备,建筑宏伟,大典闻名,礼乐齐全,舞分文武,凸现“中和”。
崇明学宫是封建时代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摇篮。明代洪武四年(1371)至崇祯十六年(1643),明政府共举行过89次科举考试,崇明县中举人31名,中进士4名。其中,成化年间的戊戌、甲辰年和正德年间的丁丑、辛巳年四科,崇明每科中进士1名。而在清顺治三年(1646)至光绪三十年(1904)举行的112次科举中,崇明县中举人119人,中进士32名。其中,顺治年间的八次科举有四科各中进士1名,康熙年间中进士13名。通过崇明学宫走上科举之途的学子中,不乏出类拔萃的历史人物。如:明末航海家、兵部右侍郎沈廷扬,清文华殿大学士宋德宜,清会元黄礽绪,清初四大家之一、校勘家何焯,清山东学政王希曾,清探花、山西提学使沈文镐,清监察御史袁铣,清福建主考、常熟游文书院主讲柏谦,清末驻外公使、外交家李凤苞,清商部右丞、实业家王清穆,民国《崇明县志》总纂、教育家曹炳麟等,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以自己的非凡才干,取得辉煌成就,成为崇明后世学子学习的楷模。
“戊戌维新变法”后,随着西风东渐,崇明有不少思想开明的县庠生开始从这里走出国门留洋求学。1899年至1902年间,东渡日本留学的崇明学子有冯阅模、陆梦熊、陆家鼎、冯鸿图等人。此后,政府利用“庚子赔款”兴学,崇明又有学子陆续分批赴日本、欧美留学,其中不乏有优秀者,如民国初担任江苏实业厅厅长的徐兰墅、爱国民主人士蔡申甫、建筑学家陈植等。兴学之士也从这里萌生办学理念,崇实公学、乐群公学、义务学堂先后同世;“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之后,师范传习所和公私立初等小学、县立中学等纷纷兴起。
改革开放,欣遇盛世,民安物阜,学宫复兴。1984年5月,崇明学宫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至今,崇明学宫又先后进行了三期修复工程,土地面积亦扩大至23.21亩,成为整个上海地区占地面积较大的一座孔庙,分批修复了大成殿、东西两庑及月台,以及东西牌坊、棂星门、东西官厅、泮池、登云桥、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尊经阁、崇圣祠、明伦堂、仪门、碑廊、儒学大门、杏坛等古建筑,并在以大成殿为主体的学宫古建筑内推出了“崇明岛史与古船”、“崇明民俗”两个基本陈列,以及“黄丕谟版画陈列室”。从此,崇明学宫真正成为崇明岛上一个集文化、展示、旅游于一体的宣传窗口,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历史、观赏艺术的文化和学习休闲的高雅场所。古老的崇明学宫以崭新的面貌、新的内容,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巍峨轩敞,气势恢宏,如一个阅尽人世沧桑的长者,以宽厚的胸怀笑迎岛内外各界人士前往参观、游览,积极发挥出它独特的宣传作用与教育功能。
交通线路:
一是从上海体育场乘旅游五号线到宝杨路码头,二是乘公交车到吴淞、宝杨路或石洞口码头;再乘船到崇明南门港,沿南门路向东500米。
自驾路线:中环--翔殷路隧道--五洲大道--G40沪陕高速公路(上海长江隧桥)--陈海公路--鼓浪屿路--鳌山路--崇明学宫(瀛洲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