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烈士陵园南端的任家山上,是一座既有传统民族风格且具现代气息的优美建筑。纪念馆于1984年4月破土兴建,1987年1月5日通过验收,1988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是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生前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名镌刻在门额上方,檐下正中还雕着象征烈士英灵永存的“日月同辉”图案。
纪念馆内设10个展厅,其中9个用于陈列展览革命烈士的事迹,宽敞明亮的展厅内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为主线,串联各时期重要事件,以烈士牺牲时间先后为顺序,共陈列了127位牺牲在雨花台及南京地区的革命烈士的文物史料。
纪念馆内分十个展厅。按四个历史时期陈列了牺牲在雨花台及南京地区的127位烈士的珍贵史料。共展照片460多幅,文物630件,油画、图画、版画21幅,浮雕8块,圆雕4尊。纪念馆第八展厅现辟为临时展厅,展出的是“共和国英模展”。共陈列了罗盛教、雷锋、焦裕禄、蒋筑英等英模的生平事迹,共展照片280多幅。
雨花台烈士陵园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教育基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课堂。党和国家历任主要领导人都曾来雨花台凭吊。1983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名。1994年4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弘扬先烈精神,献身四化大业”永远的行动指南,奋斗的目标。
古朴典雅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生前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当年,在中国建筑界,杨廷宝先生和梁思成齐名,被誉为“南杨北梁”,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就是他创作设计的。 纪念馆建筑平面呈“凹”字形,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屋顶,采用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重檐形式,加以简化,轮廓简洁而庄重,富有纪念性的美感。屋面特别的白色琉璃瓦,白色马赛克饰面的外墙,白色大理石窗框以及白色栏杆,使整个建筑呈现出浑然一体的白色,与馆周围的绿色树林形成明显对比,在阳光下显得分外巍峨壮丽。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位于南京城南雨花台烈士陵园南端的任家山上,外观为重檐屋顶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它东西长92米,南北长49米,中间主堡高度为26米。白色花岗岩墙面,更显纪念馆庄严、凝重气氛。
纪念馆整个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1988年建成对外开放。纪念馆内陈列着雨花台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史料。他们当中,有党的早期领导人邓中夏、恽代英、罗登贤,有刘少奇的第一位夫人何保珍、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的妻子徐全直,有毛泽东介绍入党的毛福轩、曾任新四军秘书长的朱克靖、八路军359旅政治部副主任刘亚生等等。1999年,纪念馆陈列进行改造。新的陈列融多媒体系统、随身听讲解系统、灯光音响系统以及著名艺术家创作的背景音乐和美术作品为一体,成为全国同类场馆中的一朵奇葩。
如果站在纪念馆开放式的门庭中央,北望南跳,纪念碑、倒影池、纪念桥等纪念建筑历历在目,忠魂亭以绿树为屏屹立于眼前。至此,不难发现雨花台红色纪念建筑群,是沿着南北中轴线上对称展开的。设计者巧借自然山水的形式结构布局,把建筑与四周的山冈,围合成了一个富有情感表达的纪念空间,历史、建筑与自然在这里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就像是一首用建筑的语言写在青山绿水之间壮丽史诗。因此,自雨花台红色纪念建筑群建成以来,前来参观的中央和各省市领导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全国一流。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参观后,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红色纪念场馆评星级的话,那么,雨花台就是五星级的。这里也吸引众多外国客人前来参观。在纪念馆南门石阶东边第一棵龙柏,就是前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亲手栽种的。
地铁
搭乘地铁1号线在中华门站下,再步行约700米即到雨花台北门。
公交
至北门:搭乘26路、39路、49路、305路、2路、202路、63路、88路、204路、y2路、y4路、y16路等多路公交车在雨花台站下;
至南门:搭乘33路、44路、154路、173路、202路、204路、513路、515路、y14路、y16路、y20路等多路公交车在雨花台南门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