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外古长干里,遗址得名于明代皇家寺院大报恩寺。该寺为明清时期中国佛教中心,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三国孙吴时期此地建有佛教精舍和阿育王塔,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首座佛教寺院建初寺所在地,为江南佛教发祥地。
遗址长干塔地宫先后发现并清理出明代大报恩寺大殿、观音殿、法堂,以及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的长干寺真身塔地宫等重要遗迹,出土了以“佛顶真骨”舍利、七宝阿育王塔、铁函为代表的大批佛教圣物和珍贵文物,获得了极为重要的考古收获,入选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空间设计几大展示亮点:以藏经文化盛世开篇打造气势宏大的藏经阁艺术装置,与顶部藻井壁画互为呼应,震撼瞩目;设计制作精品艺术沙岩浮雕展示历史内容,环环相扣;巧妙设计“一线天”寓意从梵文到汉字的转变,传达“译经”展示内容;提炼刻经板作为空间元素,打造浩瀚经架,高抵穹顶,展示经板5500多块,气度恢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规模宏大,保存完整,规格之高,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代表性,遗址博物馆的展示陈列,以主题为魂,空间为骨,通过艺术展示方式,将佛教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重新集合呈现于空间内,既解决了无文字展示、展品的问题,又再次诠释了佛教与艺术的紧密关系,此外,还让艺术精品在当下发光,在时光里沉淀与传承,无论细节上与整体上,都能彰显遗址崇高地位的艺术高度。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南片区展示陈列空间,含括南画廊、大藏经展厅、临展厅三大展区,面临空间体量庞大,文物缺乏的现状。展陈设计尝试在没有文字展示、展品缺乏的情况下,设计一个历史性与当代性协调,故事性与创意性结合,艺术性与宗教性融合的新时代博物馆。围绕内容、形式、空间三者关系,着力处理好三方面问题:针对内容浩瀚繁杂,梳理线索,理清主线;以主线立主题,演绎空间,步移景异;用艺术讲故事,协调传承与发展二者的关系。
南画廊展区展示陈列采用了复原展示的手法,重现大报恩寺画廊“壮丽甲天下”的盛况,并在古长廊中增加临时展示功能,以现代展示语言诠释传统展品,从材质、色彩、元素等多方面创新设计,注重对展品内涵的提炼和解读。
临展厅展示陈列以“微笑的对话——中印佛像艺术展”为展示主题,通过红、蓝两种空间色调展示犍陀罗佛像艺术展与青州佛像艺术展。展区秉持文保理念,通过专业手段解决了部分局部残缺佛像的直立展示问题;摒弃繁复的形式设计,引入模块集成化组合的理念,大量运用多种可变动的展览设备;展厅区域可变化、可伸缩、可创新、可包容,全面应对各类展览主题和内容。
汉文大藏经展区为南区重点区域,展陈设计采取主题演绎表现手法,深入简出,大胆实践“见光不见灯”的设计构想。空间循序呈现藏经、集经、取经、译经、刻经、印经、传经等内容,集中展示浩瀚博大的佛教经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