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原名寿县博物馆,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新城区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范围内,是中国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
2022年1月13日,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开馆试运行,该馆5月1日前正式开放。
2022年6月11日,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楚文化博物馆,是安徽省建馆较早的博物馆之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寿县被重重地抹上了一笔。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上下几千年,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民用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淮夷文化、楚文化、淮南国文化。上至殷周、下迄明清,几乎每一个朝代的兴废都可在寿县找到印痕。所以,寿县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作为全国少有的文物大县,寿县瑰宝焕彩。博物馆馆藏文物十分丰富,享誉海内外,经国家鉴定的一级文物224件/套,二级文物125件/套,三级文物1550件/套。有些精品现收藏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省博物馆,有的已流落国外,被其它国家和地区珍藏。寿县出土文物有很多都是稀世珍宝,其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李山古堆楚王墓出土的四千多件珍贵文物,不仅是研究楚文化,也是研究中国整个古代社会的珍品,从这批楚器中选送的4件珍品到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上展览,被世界考古界推崇为“世界之最”。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位于寿县新城区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范围内,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5510平方米,概算投资3.2亿元。建筑设计充分挖掘古城元素,彰显楚人“四方筑城”“荆楚高台“建筑理念,通过“瓮城”“方城”“斗城”建筑布局,融合现代院落和极简主义设计手法,将博物馆陈列展览、文物收藏、开放服务、行政办公等功能区域有机搭建,整个场馆既有巍巍古风,又具现代气息。展陈内容包括《安徽楚文化》《寿县文明史》两个基本陈列和《寿春寿文化》专题陈列。安徽楚文化陈列主要包括立国江汉、东进江淮、徙都寿春、楚韵悠长四个单元,寿县文明史陈列主要包括淮夷旧邦、两汉寿春、秦晋纷争、隋唐寿州、寿州之战、宋清寿州、革命沃土七个单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博物馆建设、展陈理念和现代技术设备,较好展示了安徽楚文化和寿县历史文化。
每星期二至星期天全天9:00-17:00中午不休馆,(16:00停止观众入内)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非开放时间,馆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实行免预约参观方式,观众可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直接到馆,经安检后有序入馆参观。为确保文物安全和参观秩序,馆内观众流量达到瞬时承载量峰值时,将暂缓放行。
战国文物,外径4.2厘米,孔径1.5厘米,厚0.3厘米。寿县寿春镇南关村西圈墓地出土。
汉代文物,长9.2厘米,宽7厘米。寿县寿春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工地出土。
战国文物,高38.5厘米,口径55.5厘米。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楚王墓出土,楚王熊肯釶鼎方耳外折,直壁,平底,蹄足。腹饰凸弦纹,足根作兽首形。口沿外壁有铭文12字:“楚王熊肯作铸釶鼎以共岁尝”。青铜器中的匜,往往铭“也”或“釶”。此鼎有流,故自铭“釶鼎”。“楚王熊肯”经考证为楚考烈王。
汉代文物,高36.4厘米,口径14.2厘米,腹围89.5厘米。寿县三觉镇瓦房出土。
汉代文物,高36.3厘米,长34.1厘米,宽32厘米。寿县迎河镇张李出土。
战国时期越国青铜兵器。1996年1月出土。剑通长54.5厘米,剑格两面有用绿松石镶嵌的鸟篆“越王越王者旨于赐”八字铭文。
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流通的黄金称量货币。金币略呈龟版状,正面钤有16至22枚不等方形或圆形的“郢爰”、“金”印记。大块完整的重量一般在250克至280克之间,含金量在98%以上。
北宋。同出的有套放在金棺外的银棺和盛放于金棺内的舍利等。金棺重91.5克,用五块金片模压成浮雕状纹样,再经钤凿刊刻等多种工艺程序处理细部后,用金丝穿成棺状。棺周围饰缠枝牡丹纹样,棺底钤凿有阴文“重佛舍利”四字。工艺精湛,玲珑剔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