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时间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是2003年新建成的现代化博物馆,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坐落在美丽的武汉市东湖之滨,毗邻武汉光谷广场,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5千余平方米。馆藏各类地质标本3万余件,其中自然界极其罕见的珍品近2千件,如著名的黑龙江东北龙、和平永川龙、鹦鹉嘴龙等恐龙化石骨架以及各种珍贵的矿物、宝玉石、化石标本等。
建筑风格
新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近5000平方米,馆内主要有地矿标本展和地学陈列展览。馆藏标本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世界部分国家的化石、矿物、岩石、宝玉石、矿石、地质构造等珍贵地质标本30000余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精品近3000件,其丰富性、典型性、观赏性在国内居于一流水平,部分藏品在世界上位居首位。地学陈列展览包括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矿物岩石展厅以及矿产资源展厅。生动而丰富的展示内容配合新颖而独特的展示形式为观众打开了地球46亿年沧桑巨变的宏伟画卷、地球生命38亿年进化的历史长廊,展示了精美绝伦的珠宝玉石世界、五光十色的矿物岩石天地以及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地下宝藏,讲述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神圣职责。其展示内容融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展示形式包括声光电技术、模拟仿真技术、信息化展示技术、互动技术以及相关高新科技手段等。此外馆内还设置了宝玉石礼品厅、宝玉石工艺品柜台以及休闲服务区,可满足游客休闲和购物的需要。
这里为您打开了地球46亿年沧桑巨变的宏伟画卷、地球生命38亿年进化的历史长廊;这里为您展现了精美绝伦的珠宝玉石世界、五光十色的矿物岩石天地以及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地下宝藏;这里向您讲述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告诉您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神圣职责……
主题宗旨
本馆一贯坚持高校博物馆“两个面向”的宗旨,即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地学科普教育,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在科普教育方面成效尤为显著。在国内高校博物馆界,本馆率先对外开放,于1988年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首次在湖北宜昌举办了“中国大型恐龙展”和“地球奥秘展”,引起了轰动。到1998年为止,两个展览经历5省、区16市,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参观人数达60余万。与此同时,本馆加大了对外开放与宣传的力度。1994年以来,本馆每年都与相关单位联合,开展科普一日游和科教旅游活动,参观人数达40余万,取得了显著成就。本馆的科普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温家宝的亲临关怀和肯定,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1997年,本馆被评为湖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1998年被命名为湖北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武汉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1999年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同时,本馆也是武汉市科教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在新馆的布局和布展中,充分考虑到了长远发展的需要、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多功能发挥的需要。各展厅除了展出珍贵的实物标本外,还大量地采用信息技术、模拟技术、影像技术、互动技术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地学内容,增强吸引力。除此之外,新馆还设有多功能报告厅、综合服务部、咖啡厅、室外园林等,力图成为一个集教育、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新型博物馆。
展厅分布
博物馆分3层:
第一层是各种地形地貌的解说,还有各种岩层,陨石的标本。
第二层展出的是各种生命遗迹,有各种化石标本,还有几具恐龙的骨骼化石。
第三层展出的是各种珍贵的宝石。
馆藏文物
馆内主要有地矿标本展和地学陈列展。馆藏标本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世界部分国家的化石、矿物、岩石、宝玉石、矿石、地质构造等珍贵地质标本30000余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精品近3000件,其丰富性、典型性、观赏性在国内居于一流水平,部分藏品在世界上位居首位。
地学陈列展览包括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矿物岩石展厅以及矿产资源展厅。生动而丰富的展示内容配合新颖而独特的展示形式为观众打开了地球46亿年沧桑巨变的宏伟画卷、地球生命38亿年进化的历史长廊,展示了精美绝伦的珠宝玉石世界、五光十色的矿物岩石天地以及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地下宝藏,讲述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神圣职责。
这里奇珍异宝会萃:来自各地的珍贵地质标本3万余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精品2千余件。这里有堪称世界首位的鱼龙、海龙、海百合等化石标本,有国内一流的矿物和宝玉石标本……
这里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是广大青少年认识地球、了解自然的科学殿堂。这里就是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欢迎您来到这个神奇的地质世界之窗!
镇馆之宝
这枚恐龙蛋化石长径为11.3厘米,最大横径10.1厘米,蛋壳最薄处不足1毫米,最厚处约2毫米,平均厚度1.2毫米。蛋壳表面十分粗糙,纹饰大体以点为主,但在一侧面局部有相连的虫状纹饰。蛋壳表面下可见柱状层,气孔道明显。甘肃省博物馆自然部多位专家根据其外形、蛋外部包裹的围岩及蛋壳的构造,鉴定为恐龙蛋化石。
由这些众多的恐龙化石,张行推断,在大约一亿年前,甘肃河西地区是一个暖热潮湿,多水域,无四季之分的气候环境。庆阳、通渭一带有范围
广阔的湖面。在那里,甘肃大地上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到处都是形态各异的恐龙,是一个丰富多采的恐龙王国。面积达100平方米、反映2亿多年前爬行动物生活场景的《远古生命足迹》化石幕墙。
面积100平方米、反映2亿多年前爬行动物生活场景的《远古生命足迹》化石幕墙,领略了世界首创、直径1.5米、绕地球23.5度斜轴旋转的磁悬浮地球仪,进入了奇妙的由9具恐龙骨架、恐龙足迹化石、6条电动机器恐龙组成的恐龙世界长8米、距今2亿多年的鱼龙化石。
鱼龙是恐龙的“远亲”,是一种重新回到海里生活的爬行动物,繁盛于三叠纪和侏罗纪。鱼龙已不具有爬行动物的形态,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颈部已消失,头直接和躯干连在一起,这种体形可以减小在水中运动的阻力;头很长,嘴长而尖,口中布满利齿,适于捕食鱼类。鱼龙高度适应海洋生活,分布广泛,其化石在中国多有发现。
中国发现的第一条鱼龙化石,是在贵州茅台发现的贵州茅台混鱼龙(Mixosaurusmataiensis),这是一种原始的鱼龙,头骨较为粗短,长有钉子般的牙齿。1965年,人们在安徽巢县龟山也采到过一条不到1米长的小鱼龙,它有一个三角形的脑袋和长长的吻,满嘴尖牙,以海底软体动物为食,这条龙被命名为龟山巢湖龙(Chaohusaurusgeishanensis)。
海百合化石这些珍贵的海百合化石在地下沉睡了两、三亿年,如今依然栩栩如生,恰似国画大师笔下绽放的百合花。在这89块海百合化石中,有两块化石尤为珍贵,连生物专家都感到惊奇。您瞧,原本附着在海底生长的海百合,却固着在一根漂入大海的树干上。这是为什么呢?专家推测,海百合之所以附着在树干上,是要借助树干在海里漂浮,从而扩大摄取食物的范围。可见,海百合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
这块海百合化石同样非常珍贵,人们通过它可以看到海百合的内部结构,为研究海百合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参观指南
门票:成人40元/人,学生/老人/军人20元/人,1.2米以下儿童10元/人
联系人: 张凡 徐世球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邮编:430074
开放时间:08:30-12:00 14:30-17:00
双休日及节假日参观,请提前联系
乘车路线: 市内观众可在傅家坡、洪山换乘709路或59路公共汽车到地质大学下车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