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家川剧博物馆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2001年12月28日撩开神秘面纱。馆内珍贵的资料、照片、实物等向观众展示川剧的历史沿革、艺术成果等。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是在成都川剧艺术陈列馆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的。博物馆由“梨园簇锦”、“蜀曲流芳”、“奇葩烂漫”三个分馆组成。“梨园簇锦”主要展示丰富的川剧剧目、精湛的舞台表演、独特的川剧打击乐和绚丽的舞台艺术。这一汇聚了道具、服装、面具、脸谱等内容的展馆是三馆中内容较为丰富的。
“蜀曲流芳”主要展示了四川戏曲由三国初的雏型经汉、唐、宋、元、明、清、民国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概况。
“奇葩烂漫”则详细介绍了国家对川剧艺术的关怀,川剧艺术的复苏、创作演出的繁荣等。
川剧,是中国三百多个剧种中的主要剧种之一,流布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和台湾部分地区。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文化的川剧艺术,发展至20世纪初,已经形成了拥有昆腔、高腔、胡琴腔、弹戏、灯调五种演唱形式的一大戏曲剧种。
川剧承袭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传统,剧目蕴藏丰富,文词雅俗共赏,富于生活气息,表演生动细腻,舞蹈性强。动作富有寓意,音乐优雅,唱腔抒情,锣鼓敲击铿锵多变,尤以高腔较具四川地方特色。服装华丽优美,脸谱绚丽多彩,显示出剧中人物性格和脸部图案美,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变脸艺术令人神秘莫测。
川剧除有众多的专业剧团之外,社会各界喜爱川剧的人们,常在工作之余聚集演唱,自娱自乐,组成了众多的川剧玩友剧社,从中得到无限乐趣。
成都是川剧的主要发祥地和繁盛区,历史上有过著名的三庆会和众多的戏班。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里的省市川剧院演员阵容强大,艺术实力雄厚,表演技艺精湛,所演剧目备受全国各地观众欢迎,并连年出访欧洲、亚洲多国和香港、台湾地区,使声情并茂的川剧艺术享誉海内外。
具有古典美、现代美和民族特色的川剧艺术,将以更加诱人的戏剧魅力,赢得更多中外人士的喜爱。
川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杂技、魔术、绘画于一戏,由作家、艺术家的创造,缀出故事,通过演员的技能进行表演,形象而生动独特地反映古今的社会生活,并具有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不同的巴蜀特色。
这一馆主要展示川剧的剧目、编剧、表演、音乐、舞台美术这五个方面的演变、发展,从而形成四川特有的川剧艺术。川剧的剧目可知的在4000出以上。川剧的剧本文辞雅俗共赏,作家众多,其中不乏文人之作。剧本通俗易懂、方土味浓、机趣幽默,充满生活气息,颇受国内外人士的赞誉。川剧的编剧,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历代文人新招不穷,作品广泛地反映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了不少颇有建树的剧作家。同时随着导演制度的逐步健全,造就了一批批成果丰硕的导演人才。川剧的表演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以“四功”(唱、做、念、打)“五法”(手、眼、身、发、步)塑造人物。川剧表演细腻传神,尤以配合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演的特技(变脸、吐火、踢慧眼等)和运用服饰、道具(褶子、飘带、扇子等)技巧来丰富剧情,点化人物情绪,使川剧艺术更具美感,并经历代表演艺术家总结、提炼,形成了既有一定之规,又可灵活运用的“程式套子”。
川剧的音乐属多声腔体系,包括昆腔(昆曲)、高腔(弋阳腔)、胡琴(皮黄腔)、弹戏(梆子腔)、灯调(民间曲调)五大声腔,并具有少数吹腔剧目,是集中国地方戏曲声腔之大成者。诸腔均由打击乐器和谐统领,形成独特的地方戏曲特色。川剧面部以涂面化妆为主,体现其剧中人物的性格和特色,以净角、丑角的脸谱较具特色,与其他戏曲的脸谱比较各有特点,如“霸儿腔”(只上半脸绘以图案),“阴阳脸”(又名“鸳鸯脸”。半为本脸,半为花脸)独树一帜。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它是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剧。
在中国,自从12世纪产生了戏曲艺术以来,经过八百多年的发展和繁衍,当今已有三百多个地方剧种和民族剧种。成都和重庆作为巴蜀两域的腹心地,古往今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文荟萃,使戏曲艺术的萌芽、产生、成熟和发展源远流长。作为集中国乐、舞、文、绘、技的戏曲艺术,于宋代产生之前,多种文学、艺术的形式已经在巴蜀各地异彩纷呈,为后来四川戏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四川的戏剧的雏形较早见于《三国志·许慈传》所载刘备“使倡家(演员)假为二子(许慈、胡潜)之容”表演二人不和而有碍国家的事实。至唐,成都出现“杂剧”之称,且有“五人为火”的戏班,有“蜀戏冠天下”之誉。明代,出现“川戏”、“川调”,并有新都才人杨升庵作杂剧、散曲多种。
民国伊始,以三庆会为代表的戏班,首次将四川戏曲的五种声腔(昆、高、胡、弹、灯)汇于一班。成都的悦来茶园、新又新、永遇乐、三益公等演出非常活跃,且成就了一批跨朝代的深受观众喜爱的名艺人。业余川剧演唱活动同时在城乡开展。
新中国成立后,川剧艺人经过“改人、改戏、改制”舞台面貌一新,1952年,成渝两地艺人参加在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获得多个剧目和演员大奖。以后开展了剧目的整理、改编,创作了一批新的剧目,并巡回演出于全国各地和到朝鲜、东欧四国演出,营造出川剧辉煌的鼎盛时期。
1978年初,邓小平同志在成都观看省、市川剧院演出的川剧传统折子戏后指示,优秀传统戏应当演出。全国各地被禁锢的传统戏剧得以解禁。1982年,省委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成立了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贯彻“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川剧舞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创作出一批精品剧目,造就出一批艺术人才,不少作品和人才获得了国家和省、市的各种奖励。继承传统,硕果累累;艺术改革,异彩纷呈;对外交流,驰誉五洲;玩友演唱,勃勃生机。
成都是川剧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推动川剧振兴和繁荣的重要阵地之一。川剧不仅是四川的、西南的、中国的,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悠久的艺术传承,记载着伟大民族的灿烂篇章,辉煌的艺术成就,展示着新时期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