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平阳府君阙
坐落在绵阳博物馆新馆舍大门前,系由条石、石板交错叠砌,上有雕刻的石头,俗称“书箱石”。阙是古代一种建筑,一般立在官庙和墓门之前。此阙为一大一小两座阙组成,南北相距26.2米。主阙通高5.45米,宽1.66米;副阙通高5.29米。均由阙阙基、阙身、阙盖3部分组成。主阙檐枋头上原刻有“汉平阳府君叔神道”铭文,今存“汉平”2字,“府”字依稀可见,其余字迹已经风化。主阙阙身楣枋上镌刻有压地平纹浅浮雕墓主生前车马出行图,图首为双旗引导,后有二列纵队的剑步卒8人随马疾行,接有轺车6乘,皆双辕驾一,每乘车后跟有步卒1人,步卒后有车骑随行。转角栌斗位置上,各刻一高浮雕角神,角神袒胸露腹,另有母子猕猴拥抱、蟾蜍、展翅欲飞朱雀等图案。斗拱壁上有各种中浮雕,北阙为追猪图,南阙为舞乐图,其中抚琴听琴、羽人戏马、双人对舞形象清晰可辨。北阙东面介石中部刻一双髻女子半启柴扉、双手扶门向外眺望高浮雕;西面介石中刻一躬背仰首猛虎,形象栩栩如生。
介石转角处镌刻有蛟龙、奔狮、束发力士与双狮搏斗高浮雕。西面介石中部,镌刻一狰狞饕餮图像。介石转角处,西北角镌刻一背生双翅的天马和戏马羽人,东南角为双虎,东北角为双龙。副阙形状、雕饰皆同主阙,惟雕饰风化严重。梁大通三年(529年),佛教徒在阙身上凿掉部分汉雕,镌佛教造像33龛,龛顶为穹形顶。其中较大一龛高35厘米、宽33厘米。北阙阙身西面第3层条石上镌刻一观音立像,人物身材修长,褒衣博带,龛两侧线刻礼佛图,侍者华盖和幡幢随从,龛左刻有“大通三年七月”题记;南面第3层条石上一龛内佛坛两侧刻2狮,坛上刻1佛4菩萨,后立比丘10人,佛作说法状,佛龛两侧刻诸天大众,分3层面佛而坐,龛下为礼佛图;东面3层条石上3龛龛内各立造像1躯,服飘泊之衣,像首已毁损。1914年,法国人色伽兰曾到绵阳对汉平阳府君阙进行考察,其所著《中国西部考古记》一书中对汉平阳府君阙作出高度评价。认为此阙是复杂石阙中较具代表性的一处,还说阙上的梁大通三年佛教石刻造像是四川惟一独存的梁代佛教造像,是研究佛教宝贵的实物资料。
关于这座阙的来历,《华阳国志》里记载了一个叫李福的涪县人,“李福字孙德,涪人也。先主初为成都令,建兴九年迁巴西太守,后为江州都督、阳武将军,入为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三国志·蜀志》称李福:“字孙德,名福,梓潼涪人也。先主定益州后为书佐、西充国长、成都令。建兴元年徙巴西太守,为江州都督、扬威将军,入为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李福在延熙三年(公元238年)随大将军蒋琬出征汉中时病故,因蜀的国号为汉,李福又是涪县人,归葬涪县称“平阳府君”可能。1956年,四川省人民委员公布汉平阳府君阙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东汉说唱俑
1986年6月在绵阳市中区河边乡项家庙村九龙山东汉崖墓出土,此俑为红陶质站立式,通高58厘米,头插花系巾,巾角结于额前,上身赤裸,肚皮浑圆。臀部后翘,两腿分立略弯曲,下身着大脚裤,裤腿下部有褶皱,赤足。俑面带笑容,伸出舌头作说唱状,以双手击腹。其憨态可掬,造型夸张生动,刻画细致入微。美学家王朝闻生前曾专程来绵阳对此俑进行考察。
东汉摇钱树
1989年11月在绵阳何家山嘴核工业部二十四建筑公司驻地之后山崖崖墓1号墓内出土。其为铜质,树通高1.98米,为全国之冠,树叶四周饰五铢钱。树座为陶质、山形,高约0.4米,中有孔,用以插树身。
东汉铜佛像
1990年2月在绵阳何家山嘴核工业部二十四建筑公司驻地之后山崖崖墓1号墓内出土,共5尊,佛像均铸于摇钱树树干上,每尊高约6-7厘米。
东汉大铜马
1990年2月在绵阳何家山嘴核工业部二十四建筑公司驻地之后山崖东汉崖墓2号墓内出土,高1.23米,长1.15米,前有一牵马人。马口内含铜制马嚼子,马颈上有带状铜缰绳,马背上带铜马鞍。铜马呈昂首瞪眼、张嘴竖耳翘尾姿势,马头上肌肉凸现,体态神骏,气韵生动。铜马的铸造工艺精湛,全身分为头、颈、腰、四肢7部分浇铸,壁厚仅3-4厘米,各部分以子母扣拼合后用铆钉连接,马腰、颈连接处残存朱绘痕迹,眼球被涂为黑色。牵马人为铜铸武士,高60厘米,褒衣博带,右臂高举,手握马缰,双脚左前右后,身体略向前倾,极富动感。
人体经络漆雕模型
1995年4月在绵阳涪城区永兴镇二砖厂取土工地双包山大型西汉木椁墓2号墓内出土。模型木质胎髹黑漆,裸体直立,光头,左手及右脚已残,通高28.1厘米,体表纵横向分布0.1-0.15厘米宽的红漆线条,其走向与《黄帝内经》所载的十二经脉相似,为我国迄今发现较早的人体经络模型,比我国北宋仁宗赵祯天圣五年(1027年)制作的针灸铜人要早千余年,是研究我国针灸术起源较早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绵阳博物馆新馆
绵阳博物馆从市区搬到了景区——富乐山风景区。这里古迹众多,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绵阳博物馆灾后重建项目选址富乐山西麓、富乐堂北侧、芙蓉溪东岸。根据规划,绵阳博物馆灾后重建工程占地面积65亩,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3亿元。该项目将整合绵阳历史博物馆、绵阳自然博物馆、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绵阳市农家书屋管理服务中心,成为一座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现代综合博物馆。
绵阳博物馆建筑概念性方案设计通过市政府采购中心以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在召集市内专家学者会商咨询、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的基础上,经市委、市政府慎重研究,终确定西南建筑设计院“北斗卧龙”方案中标。该方案的创作灵感来自《元和郡县志》对绵州古城的记载,即“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焉”。建筑师据此将建筑外观设计为“形如北斗,犹如卧龙”,建筑布局依山就势、盘山而上。根据该方案建成的绵阳博物馆新馆,将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与富乐山的人文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成为绵阳一座重要的地理标志性建筑和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
此次担纲绵阳博物馆设计的是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总负责人郑国英曾设计了四川博物院、三峡博物馆等国内的博物馆。这次设计绵阳博物馆,他立意彰显历史文化特色。“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焉。”设计师的灵感来自于《元和郡县志》上对绵州古城的记载,旨在设计一座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好地方。
“突出博物馆立体教科书特性,将博物馆园林化是设计的首要出发点。”另一设计负责人符师导告诉记者,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表现形式,顺应富乐山的山势,整座博物馆依山而建,远远望去仿佛一条巨龙盘旋在山上,又形如北斗点缀夜空。“西侧为文化广场入口”,符师导说,顺山拾级而上,就来到展陈区和社会教育与公共互动区、综合服务区。“此次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宗旨,以游园的方式规划博物馆参观流线,让市民在休闲中体会文化。”
符师导透露,博物馆的外立面将使用厚重的石材和灵秀的玻璃相结合,以便与富乐山风景区内的其他建筑和谐。此外,传统建筑的坡屋面将被艺术抽象化,局部覆土绿化,以此实现人工建筑与自然地形的融合,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绵阳博物馆新馆建成后,将举办绵阳古代历史文化、汉代文物、石刻艺术、书画、崖墓、摇钱树等专题陈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展示,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同时,这里还将开展公共图书阅览服务和青少年绿色上网服务,开展全市农家书屋综合管理与培训业务,开展文艺演出、会展、旅游等服务。
绵阳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展览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好,我们将以现代的经营理念,好的服务水平,热情周到地为各方展商、展团服务,热忱欢迎来绵参观、考察、指导工作并合作举办高水平展览获得双赢。
老绵阳博物馆
老绵阳博物馆(现绵阳科技馆)为绵阳市标志性建筑,其主体建筑设计古朴大气,坐落于绵阳城区仙鱼桥国保文物汉阙处、新建汉正街旁,距火车站和南郊机场均10分钟车程,四周分布有富乐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绵阳师专,李杜祠省保文物单位,渔父村森林公园和富乐堂三国文化遗址。系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建筑,造型类似古代拱桥,寓意博物馆及文物有沟通公众与历史、未来的功能。
老绵阳博物馆于1996年筹建立项,1999年开工建设,是绵阳市"九五"、"十五"期间工程,政府投资6500万元。馆址占地90亩,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有展厅、学术报告厅、办公技术用房、库房、观众休闲游览场所、文物商店、室外雕塑、休闲草坪和绿化带等设施。
老绵阳博物馆由"中华四季坛"设计人余立博士创意,由京澳凯芬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其整体形状似古代石拱桥,寓意该馆为连结绵阳历史、现代和未来的桥梁,是展示绵阳历史文明和现代科技实力的窗口,也是外地人了解绵阳的窗口,更是绵阳人深层次了解绵阳的窗口。建成后的绵阳博物馆主要功能是对绵阳出土文物集中保护、研究和展示,同时也用于发展与文博相关的文化教育、文化旅游产业。
馆舍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96亩),总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其中陈列文物面积8000平方米。总造价6500万元人民币。馆藏文物7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65件。
馆藏有绵阳永兴双包山西汉墓出土的120匹木马方阵,甚为壮观。馆门右墙体镌刻有表现绵阳5000年历史、题名为《风韵长河》的绵阳史诗艺术墙,高3米余、长约七八十米,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地址:绵阳市游仙区一环路东段232号绵阳科技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