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轩民俗艺术博物馆由一位普通农民李定根一手创立。新农村的建设让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但他却对木质老宅、传统家具情有独钟,并渐渐走上了收藏之路。起初李定根在周边村镇搜集,后来越走越远,目前藏品已达400余件。据估算,为了这些藏品,20多年间,他走过的路程已近40万公里。
汉轩民俗艺术博物馆分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陈列馆、汉代陶俑陈列馆、明清四合院院落、农耕文化陈列馆等四个展览馆单位。博物馆通过这些藏品,反映了我国汉代文化历史和明清四合院建筑艺术以及古蜀农耕文化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发展以及演变过程。终通过博物馆藏品的艺术鉴赏功能,文化价值体现与社会文化历史的关系,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属性,艺术价值,来展示藏品的艺术理念和价值理念。目前博物馆藏品数量分三部分约400余件。
汉轩民俗艺术博物馆由一位普通农民李定根一手创立。新农村的建设让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但他却对木质老宅、传统家具情有独钟,并渐渐走上了收藏之路。起初李定根在周边村镇搜集,后来越走越远,目前藏品已达400余件。据估算,为了这些藏品,20多年间,他走过的路程已近40万公里。
博物馆里有很多川西明清建筑的展示。川西明清民居四合院建筑艺术,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和以人为本上。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院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天’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巧妙地组成街坊。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为适应潮湿炎热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质材料本色)。其中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主,常常“雕而不画”,融环境为一体。用材因地制宜,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板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即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川西民居是一种亲情味的体现。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浓厚的亲情味,突出地表现在民居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格式的诗意。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推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人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只用,使邻里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