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现位于西安市沣东新城自贸新天地园区内,交通便利,周边环境优美、娴静。2012年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建立,并成为中国第一家非国有古代石刻为主题的博物馆。2020年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多年来坚持以传承历史文化为己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集石刻收藏、研究、保护及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非国有博物馆。
博物馆面积近1400平方米,馆藏文物400余件,展出从东汉到明清时期100余件馆藏精品,分为佛教文物、陵墓雕刻、其他石刻等三大类。雕刻工艺有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线刻等工艺,部分藏品堪称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填补了我国古代石刻博物馆的空白,在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展示方面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丝绸之路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贸易活动的开展,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佛教造像从西域传入中原,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传播,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从盛行到鼎盛,唐代开始出现了佛教八大宗派,其中六个宗派祖庭都在长安,这些散落各处的文化遗存中,埋藏着众多风格各异的佛教艺术珍品,备受世人推崇。
《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中国古代的丧葬观念是,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陵墓石刻可分为地上纪念性和仪卫性石刻与地下的建筑和装饰性石刻两大类。
碑帖拓本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临习书法的范本,更是人们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碑拓研究是集艺术、史料、文献、工艺以及目录学于一身的金石之学,最早系统地研究著作产生于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皆可谓碑拓研究之先驱。宋以来,帖之学日渐兴盛,代不乏人。特别是清代乾嘉时期,碑帖研究达到了顶峰。近现代,碑帖研究、鉴赏与收藏更是成为一门学科,引起广泛的关注。
公交站距离博物馆60米,下车即到,参观乘车路线:
乘坐824路、825路、831路到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站下车;
乘坐901路、902路、122路、302路、272路到沣东文化广场(秦阿房宫)站下车。
私家车可停放于沣东文化广场地下停车场。
2010年博物馆开始筹建,经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两级文物主管部门文物专家组审核后,由陕西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批准成立,地址设在西安市高新四路30号。
2012年5月15日,举行开馆典礼,博物馆正式成立。多位省市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仪式。
2016年9月7日,“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正式成立,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成为联盟组织成员之一。
2018年9月与沣东自贸新天地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同年10月,沣东新馆筹备工作正式开始。
2019年9月30日,沣东馆区正式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