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
宁夏移民博物馆从2009年3月开始筹建的。位于全国最大的移民开发区——宁夏红寺堡开发区,红寺堡开发区是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自1998年开工建设以来,至今已有10年的发展历史。近10年来,先后从海原、西吉、原州、隆德、彭阳、泾源、同心以及中宁县的贫困地区搬迁到这里近2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57%。现有4个乡镇、47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1999.12平方公里。10年来,红寺堡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宁夏移民博物馆建筑面积48950平方米,分两层,分别陈列宁夏移民文化概述、“天下黄河富宁夏”、红寺堡地区文物及移民民风民俗、红寺堡建区10年成果展,将采取多媒体、图片、文字以及实物场景等形式,对博物馆进行布展。
文化地标
“在宁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交织,加上近现代新移民的大规模搬迁,尤其是宁夏扬黄扶贫移民开发区——红寺堡开发区在10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创造出了独特优秀的移民文化,其中许多动人、感人、震撼人的场面,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许多翻天覆地的迁建变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一部鲜活的移民文化史。因此,修建一座移民博物馆,利用博物馆的保护和展示功能,向世人展示红寺堡开发区开发建设的过程和历史是十分必要的,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向世人介绍这段历史,更重要的是永久地保存了这段历史。”吴忠市红寺堡区政府筹备小组组长徐军说:“宁夏移民博物馆将会成为红寺堡地区的地标性建筑,成为红寺堡地区独特的文化名片。”
建成后的宁夏移民博物馆除了具有对移民地区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进行集中保护和展示的基本功能外,还将持续不断开展扶贫移民艺术品的征集、收藏、研究、陈列、推广教育和学术交流。通过新的运行机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推动艺术品的开发和发展,促进地区商贸、旅游等社会、经济活动的开展,成为作为宁夏与其他省、市(地区)以及国外扶贫移民交流的基地。
在为红寺堡刻下厚重铭文,在提升城市和景区文化品位的同时,宁夏移民博物馆也将成为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移民博物馆在建设经营管理中,将与旅游进行对接,把它建成旅游景区景点,使之本身也成为宁夏“黄河金海岸”大旅游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记录一段没有悲伤的移民史
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区,自1998年开工建设以来,至今已有10年的发展历史,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为了今日的瀚海绿洲。所以,从本质上说,红寺堡的移民,是“扶贫开发”的产物,与历史上的政治移民、军事移民和文化移民不同,他们没有“强制”、“失意”、“负罪”、“背景离乡”的悲戚和痛苦;相反,倒是多了对往昔苦熬苦挣岁月的勇敢舍弃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真诚向往与追求。
营造“罗山文化圈”
移民文化是人口迁移地区的一种历史文化形态和现象,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对于移民地区是生存发展的灵魂和血脉,对于移民本身是一种民族记忆和精神寄托。宁夏移民博物馆的落成不仅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移民地的历史文化以及移民的艰苦创业精神,而且还可满足移民文化寻根的心理需求。
作为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红寺堡汇集了宁夏周边四省八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加上该地区原有的历史文化积淀,终于使打造“罗山文化圈”成为可能。在红寺堡,回族文化、黄河文化、荒漠文化,还有迁出地本民族的区域优秀文化相互交融,将汇集成一粒特殊的种子——移民文化。
红寺堡独特的移民文化是因八县移民迁聚融合而来,有其特定的历史底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诸如同心、海原的花儿、刺绣,隆德的书画、秦腔,西吉的古钱币,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另外,红寺堡10年的开发建设也是一部记录艰苦创业的历史,对红寺堡移民的精神状态、性格品格和人文精神的形成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
建筑布局
中国最大的移民博物馆
在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修建中国最大的移民博物馆似乎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座总建筑面积48950平方米的博物馆里,人们不仅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先们漫长而坚韧的迁移史,而且也叹服于短短10年里20万移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的奇迹。
坐落在红寺堡区文化路的这座博物馆,其外观采用伊斯兰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形式,内部采用传统庭院空间,交接部分采用不同形体的伊斯兰符号搭建,建筑群体高低错落,细部上采用伊斯兰特色石雕装饰。
“荒漠变绿洲,沙丘起高楼,农村万象更新,城市一片生机”,这些在红寺堡建设中呈现的美丽风景,都将成为博物馆的“座上宾”。事实上,移民博物馆虽然还没有建成,但从它现有的外观与规模来看,它已经成为红寺堡移民眼中最漂亮的建筑,并将成为红寺堡区的地标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