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山原名瓶壶山,海拔388米,属太白山脉。山不算高,然群峰屏障,岩壑深邃,曲径盘旋,泉琴溪筝,松苍竹翠,境地清幽,真可谓“山水花木皆有禅意”。处此境,令人心迹双清、万虑顿消。灵峰山还多奇岩怪石:山称灵山,岩曰灵岩。著名的有佛国岩、大佛岩、善财岩、灵鹫岩等,突兀嶙峋,形态各界。沿盘旋山径拾级而上,经茅洋山,过峡人铺峰,顿觉豁然开朗。登临峰巅,极目四顾,风光如画,气象万千:俯瞰灵峰水库,碧波涟漪,银鳞闪烁;远眺甬江,犹如一条细长银丝,蜿蜒飘逸;近望北仑,港区巨轮游弋,城区新楼争艳。现代化建设的交响乐和眼前“灵山仙境”的清幽静谧的山水画居然结合得出奇的和谐。灵峰禅寺就座落于宁波北仑区大碶街道的灵峰山窝岩上,是名闻遐迩的浙东佛教圣地。
和国内众多伽蓝名刹一样,灵峰寺也经历了1400年风风雨雨。据志载,东汉水平年间(58-75年),此地已有“佛国道场”之称。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僧普定始结精舍于此。东晋咸和二年(327年),方士葛洪到此炼丹。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建寺于山上,然当时仅小舍数间。五代十国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全禅师才增建殿宇,定名“保安禅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赐额“灵峰禅寺”,民间称作“第一灵山”,与邻近的阿育王寺、天童寺齐名。明崇祯十年(1637年),僧觉明扩建寺宇,并易南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自闻全面修葺并增建殿堂。康熙四十年(1701年),僧圆常新建钟楼及山门。咸丰年间寺毁于火。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1969年,寺毁殆尽;然遗迹尚存,四方香客仍绵绵不绝。1990年,由甬籍侨胞闻儒根捐资,在仙灵桥畔建造“灵峰亭”,可谓拉开了“重光灵峰”的帷幕。
1992年,宁波市府发文批准修复开放灵峰寺。1993年,北仑区佛教协会八方筹集资金重建殿宇,重塑金身。现已建成东西佛殿各5间,港台同胞敬助香炉、琉璃灯、宝针、香鼎、观音佛像和元宝供桌等。静寂多年的晨钟暮鼓、梵呗弦乐重新在群峰幽谷间飘扬。如今在寺院的中轴线上骤然矗立起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梵宇琳宫,簇新而辉煌,在其他佛殿和多间厢寮烘托下,千年古刹充盈着青春活力。
现在寺院宽广宏大,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佛殿、弘法殿、三圣殿以及客寮僧房等,高耸的建筑在坡顶上显得格外的巍峨。门前的台阶有数十米宽,三扇拱形的山门镶嵌在一堵巍峨的石墙之中,墙的两端连着山体,进入寺院山门,可见一堵更高的石墙,同样由巨形的块石垒成,墙的上方矗立着一排照壁,照壁之后还有一尊矗立的观音石像,“石墙、照壁、雕像”三者的垂直高度有三、四十米。寺内的殿堂楼阁层层叠叠,皆有连廊相接,穿行其中,如入迷宫。所有建筑的用材都很讲究,都是石料和青砖实木。
灵峰寺内的布局最为独特的是佛家和道家的结合,两晋南北朝时期,佛家传入中国之初和道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后来佛与道渐行渐远,最终分离,但灵峰古寺还是保留着古代佛、道结合的传统。在寺院后面与弘法殿并排的是“葛仙殿”,里面供奉着葛洪的塑像,他是道家中有代表性的真人。
禅关夜月
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每天有上万人在山中寺院坐夜。明月和风夜,清泉石上流,万人虔诚心,尽说葛仙翁。场面既热烈、壮观,又恬静、祥和。
寺后蜃潭
潭中蛤蜊出没,蜃气氤氲,能预测天气晴雨
仙翁箸竹
相传古时有一天寺僧道安和道士葛仙翁共餐,互比法术高低,葛仙翁插筷成竹
丹井流香
灵峰寺旁有丹井,外形正方,传说这是葛玄炼丹处,泉水清冽,碧蓝如玉。据传:饮此丹井水,能养生延年。前人有诗:泉眼还从洗药开,青芝琼草隐根荄,只今但有澄清水,饮着可令老转孩
横门玉案
面前案山苍翠,横于山门,如书桌案几
九曲扪萝
由横门玉案下山,山路左折右弯。传说古时路边杂草丛生,上山要用手握住薛萝(即扪)
石髓甘泉
道路上端水声潺潺,路边古木森森
巨壑喷珠
瀑布流泻,其声震彻山谷,极其壮观
还可领略“西山爽气”;“孤峰卓笔”若隐若现;“松坪晚照”、“溪庄绿雪”随处可见
茅洋寺
茅洋禅寺[又谓望娘寺]位于宁波北仑小港镇依山村的茅洋岗上,离宁波市区17公里,是宁东天童,育王,灵峰,茅洋,四大佛教圣地,茅洋寺是葛仙圣母修道成佛之地,原为洋中之山,山中之峰,峰中之天,为天灯阴阳八卦型[又象金燕栖窝]。 东为“金龙沐日卧山岗”,西为“银虎赏月安守门”,南为“朱雀息在大元宝”,北为“玄门大开通四海”,常年云雾磅礴,清凉无染,独特之处是:泉水往西流,千古难得有,茅洋岗上的泉水饮而能使百病消散,延年益寿
孝子岭
在灵峰寺与茅洋寺之间有一条古老的卵石路,俗称孝子岭,全长约2公里,道路蜿蜒陡峭,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因为葛仙翁非常孝敬母亲,虽然他为老百姓治病繁忙,但他总是不忘记母亲,每天爬山越岭去看望母亲,风雨无阻,有时,葛仙翁要把自己的母亲从茅洋寺接到自己住的灵峰寺,全程都是背过来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葛仙翁的孝子之心,把这条路取名为孝子岭。现在后人为了表达自己对长辈的孝心,故都会去爬孝子岭。
“茅洋走灵峰,脚底走青肿,灵峰走茅洋,银子好打墙”是讲了爬山的艰辛,和葛仙翁对母亲的孝顺。人们为了怀念葛仙翁为民治病救死扶伤的精神,都不辞辛劳到了灵峰会再去茅洋拜叩葛仙圣母。
2011年3月31日,“孝子岭古道”入选为“宁波十大文化古道”之一。
灵峰山
灵峰在北仑区邬隘地段,又称灵峰山、瓶壶山,海拔364米。山麓有灵峰水库,水色碧绿澄清。山中还有灵岩、佛国岩、善才岩等,引出岩乡岩河故事多。人说山无水不秀,山无石不奇,灵峰集秀丽和雄奇于一体,堪称“天地有灵气,凝聚在此间,胜迹掌故多,流传两千年”!每年春天,灵峰山上漫山绽放红艳艳的杜鹃花,煞是好看。元刘仁本诗赞:“楼阁烟霞出翠岑,瓶壶山色壮丛林。天池水阔千峰动,松径人行九曲深。鱼鼓不传僧入定,鹤童能伴客幽寻。岩前桂子纷纷落,散出天花满地金。”
远眺北仑港,巨轮游弋,城区新楼争艳。现代化建设的交响乐和眼前“灵山仙境”的清幽静谧的山水画居然结合得出奇的和谐。
灵峰寺门票
灵峰寺现在对外免费开放,暂不需要购买门票
灵峰水库烧烤
水库旁背山面水(朝南)有50多个烤坑,平时对外开放,接待游客
最佳旅游时间
每年农历四月初九、初十,是灵峰寺的大香期。
地理位置
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先锋村或林头方村
自驾游:
一.行车从通途路拐进沿山公路(新安江中路),可以选择从先锋村或林头方村上山
二.行车从329国道经过阿育王寺、璎珞寺拐进沿山公路(新安江中路),选择从林头方村或先锋村上山
三.行车在329国道在邬隘村附近拐进灵峰山路,一直行驶到山脚下的先锋菜场,选择从林头方村或先锋村上山
个体游:
乘车到达大碶车站,在车站内换乘703-3(大碶到莘岙的车),在林头方村站下车、上山
号称“第一灵山”的灵峰禅寺,座落在宁波北仑区大碶街道的灵峰山燕窝岩上,占地18000平方米,西离宁波老市区20公里,东与“海天佛国“普陀山隔海相望,南和阿育王寺山峦相连,是名闻遐迩的浙东佛教圣地。灵峰寺最初可追溯到公元327年(东晋咸和二年)方士葛洪到此炼丹;公元502年,南北朝时正式建寺;北宋时(1064年)被朝廷赐额《灵峰禅寺》,已与邻近的天童寺、阿育王寺齐名被列为宁波的三大名寺之一。
灵峰寺,始建于南北朝(502年-519年),后周广顺元年(951)改寺名为明州定海县保安禅院。宁治平元年(1064)敕改灵峰寺,灵峰之名由此始。历代多次修葺。青咸丰间寺毁,光绪初年重建葛仙殿,招僧居住,光绪十四年(1888)建佛殿5间、客房14间,后又建方丈殿、前进殿和峰楼等。山麓有灵峰下院,建有按指堂、云深轩,咸丰间毁圮。数里外有演法堂,传为晋葛玄修炼处,早圮废。经宋、明、清代,寺院不断扩建,在鼎盛时期(清康熙年间)拥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佛殿,三圣殿,-殿,客寮僧房等百余间。
灵峰寺屋在“文化大革命”时拆作他用,仅存寺基,90年代初开始修复。址广约里许,寺后有蜃潭,以蜃气出没占晴雨。
葛洪背母逃生
葛仙翁,名葛洪,字孝先,祖籍江苏勾容,其母葛门洪氏名翠凤,生于西晋太康(公历327年)四月初十,二十岁生葛洪,二十八岁丧偶,后与子及长子媳移居浙江舟山东湾,由于政权腐败,民心意乱,地壳运动,劫难来临,玉帝派吕仙下凡以卖油为名测试人心,大桶小壶只收分文,众人贪痴其事,反感为运,唯圣母嘱子将多油退还,吕仙感动曰:城邑将陷,如见庙前石狮眼血,即背母向西逃之免遭灾难。是日,屠夫狮眼染血,葛仙视之,立即背母向大陆逃难,东京即塌于大海,“塌东京,涨崇明”传说源于此。葛仙背母在金塘岛暂栖数日最终达到茅洋岗寺,母见此地,胜景如画,决定在此修炼。葛洪插筷成竹扎茅为蓬,为母建舍,自去隔山灵峰普定禅寺炼丹,平时常来探母,以孝为天,母炼丹、采药为民治病,普度众生,功德屡屡,感动苍天,观音接引,极乐成佛,还如婆娑,再度众生。葛母生日时,百姓为鼓励、答谢友人前去茅洋山祝寿,葛母非但不收寿礼,还要倒给祝寿者每人一千两银子。从此“灵峰赶茅洋,银子一千两”成为千年佳话,流传至今。信众建寺塔祭祀,流芳百世,以此祝愿佛道业林,万古千秋。
葛洪救百姓
葛洪是东晋时道教的一个理论家,他精通炼丹之术,对医道亦深有研究,每到一地,炼丹采药,行医治病。并且走访名医,搜集偏方,加以验证、整理,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医书,著作颇丰,对医学、化学作出一定贡献。据传,他为避战祸,足迹遍及南京、杭州、普陀等地。相传在灵峰修道炼丹时,适逢当地疫病流行,许多百姓生命垂危。葛洪见此情景,便上山采集草药,捣烂制成药丸,并佐以针灸之法进行治疗,使不少人绝处逢生,并且消除了这一带的疫灾。因而,后来人们为感念葛洪的恩德,在他炼过丹的灵峰寺内,建殿塑像以供奉。俗谚有云:“上有葛仙翁,下有娘娘宫”。被尊称为“葛仙翁”。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十是人们盼望的日子,也是葛仙翁的生辰,在大香期(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十),香客弥山,,那盛况真可谓“香咽和云雾交织,红烛与日月齐光”。更有虔诚者三步一拜上山,不惜跪破膝盖磕破脑袋,争相求得“戒牒”(又叫“葛牒”、“灵峰牒”,被善男信女视作灵验无比的“葛仙的神符”)。据说得到这张“戒牒”便可保平安,所以旧时来此求这“戒牒”的人,多是舟山群岛的渔民。他们长年累月在海上谋生,与风浪搏斗,极其缺乏安全感,无奈之下,只得来此求这位灵验的神明来保佑了。
寺院卖戒牒的收入相当可观,据记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曾把这笔香金用于当时北仑地区有名的灵山书院的教育经费。
葛母教子有方
我们的祖先在祈拜“葛仙翁”同时,没有忘记教子有方的葛母。传说云:葛母谆谆教诲儿子,做人要清白、正直、诚笃;既要为民治病,更要为民除害;要戒尽酒色财气,静心修炼……葛洪唯命是从,并付诸行动。后葛洪成仙,化作金龙,飞入东海大洋。葛母因思念儿子,常常登上山岗,眺望呼喊。以后人们便把此山岗命名为“望洋岗”(别称“茅洋岗”),并在岗上建造“茅洋庵”。千百年来,上灵峰礼佛叩仙的香客,大多不辞辛劳,翻山越壑,去“茅洋庵”敬拜“圣母娘娘”(俗称“茅娘”)。1998年,灵峰寺又一座别具一格的殿宇落成,那便是“圣母殿”。从此,灵峰又为佛教信徒新增了一座忏拜圣殿。
舟山群岛的渔民们来此朝香,顺便也用干鱼虾来大陆换一点芋艿等易保存的菜蔬食品回去。渔民们在海上长年吃不到蔬菜,因而把山边的土产看作珍馐。山下的村民换来昂贵鱼虾,往往把它晒干了保存好,制成“鱼鲞”、“虾皮”、“烤头”,留到两个月以后的农忙,让最辛苦的当家人在流尽了汗水后,回家来还能沾上一点鱼腥味。让“山珍”和“海味”在这个场合交换,确是一件双赢的事。所以从那时开始,当地人就有了独具一格的菜肴,如“虾子沾芋艿”、“蟹酱”、“咸蟹”、“烤头”、“虾皮”、“臭冬瓜”、“腌茄糊”、“苋菜管”、“咸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