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寺位于涪陵城西聚云山峰顶,前临悠悠长江,后有群山逶迤,海拔高度366.5米。山上林木苍翠,终年云雾缭绕。有神仙洞、龟门关等古迹。相传,神仙洞为南齐第六位皇帝肖宝卷的衣冠冢,此处崖险壑秀,清凉幽静。石壁上现存古人题写的“佛”、“神仙洞”、“洞天福地”等石刻。龟门关地势险要,为古时涪州五关之一。公元639年聚云山首建寺院。据寺内现存残碑记载:“唐贞观十二年始建阎王殿于山巅”。法雨寺数经兴废,先后使用过白云观、龟龙寺、东岳庙、赛丰都、天子殿等寺名。
聚云山半山临江一侧的山崖上有一“神仙洞”,相传为南齐第六位皇帝肖宝卷的衣冠冢。洞深5米左右,内有水井一口。此处崖险壑秀,清凉幽静。洞右石壁上刻有长宽均在50厘米左右的“福地洞天”四字,还有落款为“民国丁卯年(1927)四川平武人杨燮唐书”的、高宽均在2米左右的“佛”字古迹。
聚云山山脚临长江岸边为原龟门关古迹,是涪陵古代城周五关之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11月28日,解放军的一个营率先在此突破敌军防守,从西进军涪陵城。
在重庆朝天门、龙头寺交通广场汽车站乘坐长途汽车抵达涪陵,也可以在重庆坐快艇到涪陵。在涪陵区乘坐公交或打车在涪陵长江大桥南滨江路口下车步行上山即到法雨寺。
公元639年聚云山首建寺院。据寺内现存残碑记载:“唐贞观十二年始建阎王殿于山巅”。法雨寺数经兴废,先后使用过龟龙寺、聚云寺、白云观、东岳庙、赛丰都、天子殿等八个寺名。
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游长江经龟门关,见聚云山祥云升腾,香烟缭绕,梵呗妙音不绝于耳,遂率群臣入寺,焚香点灯供水献花,礼拜诸佛菩萨,祈求保佑大唐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并供养银钱千两。时,唐明皇尝到寺僧供给的涪州荔枝,赞其为果中佳品,并带回长安赐与心上人杨贵妃。杨玉环从此爱上此物,于是便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康熙帝巡视涪州,赞叹法雨寺:“香火旺盛,庙宇恢宏,外展博大,内含精深,好一个精致佛门圣地!”。高兴之余,赐黄金三千两,以申供养。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寺僧为表述皇帝的功德,建殿堂一座,命名为“天子殿”。民间都称法雨寺为天子殿,原因在此。
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涪州知州牧国栋将其更名为“聚云寺”,并以《聚云山晚归赠源澈上人》为题,赋诗一首:“千峰环古刹,石磴入云层。暂作偷闲客,欣逢竹院僧。人随明月到,心与大江澄。归路何愁晚,回头有佛灯。”此后法雨寺香火更加兴旺。
抗战时期,天子殿及其周边树木茂密,为涪陵地方政府及居民躲避敌机轰炸的主要场所,后来这里也曾设立过游民改造所等。1958年后,聚云山的林木逐渐被砍伐,寺庙亦毁损跨塌。有关部门已复建了法雨寺的天王殿、神仙洞、天子殿等建筑。
龟门关聚云山
古时候,相传涪州城数里外的长江中,有一只大乌龟修了上千年的道法,没成正果,却成了一只“乌龟精”。“乌龟精”在江里兴风作浪,掀翻了无数船只,吃了不少人畜。故人们把此处称为“龟门关”。滩急浪险且谈龟色变。
释迦佛祖与观音菩萨驾着祥云经过涪州上空,见此地妖气冲天,飞沙走石。江中的“乌龟精”在使妖法,打翻船只,正准备吃人。释迦佛祖大发慈悲,命观音菩萨作法,移来大山一座,将“乌龟精”压于山下。从此,船只过往平安,普众称颂不已。时人将此山命名为“聚云山”,山上又建了一座“法雨寺”,供奉释迦佛祖和观音菩萨,法雨寺历代香火不断,表达了普众的感恩之情。
唐明皇到涪州
据说唐明皇和他的文武官员乘座“龙舟”,路经“龟门关”,忽听山顶有钟鼓、木鱼、念佛、颂经声音。唐明皇出舱观看,见天空祥云升腾,香烟缭绕,便令:“就此靠船”。唐明皇率众臣步行登山,行至“法雨寺”,摆了香案,献银千两,向佛祖和观音菩萨叩头跪拜。祈求“保佑大唐,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拜后,“法雨寺”的长老和尚呈上“涪州荔枝”请皇帝品尝。唐明皇食后称赞:“味道好极,真乃果中佳品”。即令近臣将余者带回长安,赐与贵妃。杨贵妃见“涪州荔枝”色红可爱,放口餐曰:“肉白汁甜,人间美味”。至此以后,杨贵妃得了涪州荔枝的心病。每逢荔枝成熟季节,她便请皇帝传旨,差快马到“涪州荔枝园”选摘荔枝。 “涪州天宝荔枝”由此得名。涪州聚云山“法雨寺”和“涪州天宝荔枝”在大唐时就誉满京都,华夏弛名。
康熙大帝
清朝康熙十七年,康熙大帝率众臣巡视渝州。舟过“龟门关”时,忽闻山中传来梵呗天乐,康熙听罢,精神为之一振。问曰:“此乃何处?”臣回曰:“此乃涪州聚云山法雨寺。”康熙令停龙舟,率众拾级登山。康熙阔步山巅,近观寺院周围古木参天,祥云缭绕;远眺涪陵古城,山峦起伏,浩浩长江悠悠千里。顿感奋曰:“此寺院香火旺盛,庙宇恢宏,外展博大,内含精深,好一个精致的佛门圣地!”高兴之余,康熙赐法雨寺黄金三千两,以充寺资。从此,法雨寺香火更盛,名噪一时。
康熙十九年,涪州聚云山“法雨寺”扩建殿堂一座,寺僧为记述皇帝天子的功德,便将此殿命名为“天子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