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位于金塔县城东南2.5公里处,明清时期列为肃州八景之一,被称为金塔凌虚,明朝诗人戴弁曾为此塔题诗,诗云“不省何年缔构功,一峰突兀白云中。高临北极天光迥,低压南山城势雄。风送铃声来碧落,雨收虹影入晴空。何当平地丹梯上,尽日徘徊兴莫穷”。诗中对塔院寺的高大、雄伟、秀丽、神秘做了准确生动的描述。根据此诗推算塔的始建年代应在元明之间,但由于考证不实,至今尚无定论。
塔院寺的修建,还要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元)说起,相传当时驻扎金塔的游击将军孙一贵,多次梦到一座寺庙,气势恢宏,经声不绝于耳,于是他召集僧人募化十方,依照梦中所见绘图成册,于康熙42年(公元1703年)修建完成了塔院寺。从雍正至光绪年间,寺庙弟子和地方善士又多次进行了扩建维修,规模不断扩大,有大殿、中殿、前殿各三楹,廊房、山门、乐台等建筑物齐全,寺内殿宇层叠,松柏参天,暮鼓晨钟,香火日盛,吸引着各方信徒,成为当时河西地区著名的佛事活动盛地。
清雍正至光绪年间,寺庙弟子和地方善士对塔院寺进行了多次扩建维修,使其规模不断扩大,有大殿、中殿、前殿各三楹,廊房、山门、乐台等建筑齐全,寺内殿宇层叠,松柏参天,暮鼓晨钟,香火日盛,寺外田园阡陌,林海以涛,吸引多方信徒,成为了当时河西地区著名的佛事活动集散地。塔院寺于1986年加固修缮,宝塔上锐下圆,金墨铜顶,塔身以土制成,高5丈,外表用纸筋、白灰等物粉饰,塔顶用铜铸成,高5尺,围1丈2尺,塔内供奉有金面铜佛一尊。宝塔东边是文昌阁,里面供奉着孔圣人神像。塔南是大雄宝殿,大殿幔帘高悬,香火燎绕,东西两侧各有斋堂,僧宅15间。塔北有用于游客休息、食住的塔院寺别院,周围是高科技农业范区,为清修、观光之佳地。
现存的这座塔,是在原有基础上于1986年加固修缮的,上锐下圆,金墨铜顶,就象古铜胆瓶状。塔身以土制成,高5丈,围7丈,外表用纸筋、白灰等物粉饰,塔顶用铜铸成,高5尺,围1丈2尺,塔内供奉有金面铜佛一尊。相传塔围7丈,意示每年7个大月份,高5丈意示每年5个小月份。另外还有12生肖中盘龙意示5个,卧虎意示7个,塔顶高5尺,围1丈2尺意示"我"占"十二生肖"。宝塔东边是文昌阁,里面供奉着孔圣人神像。塔南是大雄宝殿,总面积695平方米,建筑面积495平方米,座底高1.8米,庙宇高11米,四面带回廊,殿内正面盘坐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像,神态安详,形象逼真,两边是他的弟子阿南、迦叶,背面是观士音菩萨,手托净瓶,普度四海。两角是文殊和普贤两菩萨。特别值得一看的还有十八罗汉。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简称,为小乘佛教的最高地位。我国宋代有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两罗汉,成为十八罗汉。这里的十八罗汉,十四尊坐像,四尊立像,身高大小与真人一般,分列大殿两侧,左方似在讲经,右方颇象论道,气氛热闹非常,整体构思绝妙,坐立朴实自然,高矮胖瘦各异,性格鲜明,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大殿幔帘高悬,香火缭绕,东西两侧各有斋堂,僧宅15间。正南可以看到的是高大雄伟,建筑特色别拘一格的山门。门外正对的是白雪如练的祁连山。塔北还有用于游客休息、食宿的塔院寺别院,周围是高科技农业示范区。秋实季节,在这里凭吊历史,观赏景致之余,田间地头也可给您带来意外的惊喜。
地理
在金塔县城东南2.5公里处有一座古塔,“不省何年缔构功,一峰突兀白云中。南临北极天光迥,低压南山地势雄。”婷婷玉立在田园村舍环绕之中,它以“风送铃声来碧落,雨收虹影入晴空。何当平地丹梯上,尽日徘徊兴莫穷”的风姿和造型,吸引着无数游人,这座塔叫金塔。此塔已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塔县由这座“金塔”而得名。举目仰望宝金塔,璀灿夺目,高耸入云。金墨铜顶,上锐下圆,“塔势巍然若建瓴,晴云一抹接遥青,夕阳映作擎天柱,碧落高撑注月瓶”。粉白的塔壁,洁净壮严,塔顶犄角做铎铃,迎风而鸣,好象一阙弹唱不尽的《边塞曲》 。“萧间古寺映苍穹,细听松风响铎铃”。塔的周围,山水相依,流水潺潺,麦浪滚滚,瓜果飘香,林海无际,景色十分宜人。
沿革
塔院寺原名金塔寺。据民国《金塔县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金塔营游击将军孙一贵(甘州人,今张掖)驻守其地。每当夜深人静,时常听到一种鱼鼓、 诵经之音,此起彼落。说也巧,一天孙一贵正好梦见了一座寺院,众和尚正在诵经,发出的声音和他每天听到的一模一样。当他从梦中惊醒后,那声音仍在耳旁回响,寺院的梦境仍浮现在眼前。孙一贵在民间查访中,男女老少皆要求重修金塔寺。据说,自金塔寺被毁后,边塞不安,天时不顺,十年九旱,民不聊生。于是孙一贵决心复修金塔寺。在施工中,他亲自督修,并选派专人到西域学习建筑技术,铸造铜佛、塔顶。就这样整三年,一座崭新的金塔寺修复起来了。“金塔”塔围7丈,高5丈,塔顶高5尺,围1丈2尺。相传塔围7丈,意示每年7个大月份,高5丈意示每年5个小月份, 刚好占卜了一年;另则12生肖中盘龙意示5个,卧虎意示7个,塔顶高5尺,围1丈2尺意示“我”占“十二生肖”,是塔基的补释。
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有贡生陈豫纳督修,募化石料等,建筑大殿三楹,上供释迦佛。其后又有商民芦德、贡生刘怀基曾先后两次修葺之。民国5年(公元1916年), 有英国博士哈佛游历来金,将塔顶金佛窃去,县长永格转请省长批示“禀悉该地方古佛安危攸关,理应归还”等语。哈佛由甘州西上,路经酒泉,省长令镇守使吴某,追还古佛。民国21年(1932年)秋的一个夜晚,窃而复归的古佛,又被贼人盗去。次日凌晨,住庙的道人拜过佛,到后面的观音殿,看到塔上搭着两架梯子,才发现塔中的金佛被盗。有一位姓钟的先生在塔上留言道:“金塔现在无有金,故因贼人盗它身,奉劝乡人莫后悔,金塔遍地都是金”。
塔南建造寺院一座,院内有大殿三楹,中殿三楹,前殿三楹,左右廊房、山门、乐台俱备。山门前,有两个石狮子,进了山门,步入前殿,两侧供四大天王,有手拿宝伞的多闻天王、怀抱琵琶的持国天王、手持宝剑的军长天王和手掌宝塔的托塔天王,四位神像脚下都踩小妖魔。出了前殿,东侧为东岳天齐殿,内塑地藏菩萨、东岳天子两位神像,左右两侧上墙画有穷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通称十大阎罗王,并画有18层地狱壁画;两侧为三霄娘娘殿,塑有云霄、碧霄、琼霄三位神像。中殿上顶有子牙楼,殿内正面上方塑有弥勒佛、韦陀菩萨神像,左右两边塑有18罗汉坐像。走出中殿,两旁有约两米多高的大理石石碑,前后都满刻着碑文。跨过院内松柏、花园,就是大殿,大殿为塔院寺的主殿,大殿二梁上,悬挂着清朝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的八块大匾。墙壁两旁最上面画有风神、雨伯、雷公、电母神像。大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像,头顶大鹏,陪站两善两恶4位菩萨, 右面塑有骑象的普贤菩萨,左面塑有骑狮子的文殊菩萨,最后一个神像叫观音菩萨,面向金塔倒坐着。虽然寺院从人物雕塑、壁画艺术、碑文、匾文记叙看,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它反映了历史,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金塔"坐落在塔院寺大殿后院中间,是塔院寺的主建筑,顺着麻子石(花岗石)石条台阶上去,是用方砖和麻子石条镶成的塔座,四周有一人多高的围墙。塔的造型优美,工艺精细,套转图案设计巧妙,并有独特风格。从酒泉乘车穿过了金塔夹山,翻上了大坡梁,就可看到塔的形体,在青翠的松柏簇拥下,耸入蓝天,引人注目。塔顶有木质的8个角,每个角上吊着一个风铃,一刮大风塔角风铃声和寺院庙角风铃声汇合在一齐,声音清脆悦耳,仿佛是一首节奏匀称、美妙动听的乐曲。塔上的铜顶有5尺高,据民间传说,1946年秋的一天,塔顶上落着一群鸽子,“啪”地随着一声枪响,掉下一只鸽子,塔顶随之而落,铜顶和内装的表黄色纸印的经文,都被4个头戴青天白日帽子的军人背走了。
塔院寺内,有生长百年的榆树、杨树,还有数棵挺拔翠绿的松柏和两架水葡萄。木兰花池里栽有红、黄玫瑰、芍药、兰草等花。特别是玫瑰花开放季节,香味扑鼻,使人觉得格外清爽愉快。巍巍宝塔在花、树、草的映衬下四季各有它不同的神采。塔后有农田和花果园,每到春夏这里景色迷人,五彩缤纷,使塔院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塔院寺中,还有分别吊在娘娘殿和上殿钟架上,铸着正、草、隶、篆体字的两口大钟,钟的两个耳子各有不同的音响,钟声清脆悦耳,后音长,只要僧人敲钟,方园一公里左右的庄户人家均可听到。1944年,金塔县县长阎重义,为了引起众人保护古迹的意识,在寺院山门正中,以个人署名悬了“金塔寺”红堂金字大匾一块。山门前百米远还有一个戏台,在清朝和民国初年农历三月十八、四月八,过庙会、唱大戏,这里热闹非凡。每年正月村里办的社火、“地蹦子”、“旱船、龙灯”也在这里排练,尔后串庄子,进城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