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岩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市境内的瑞岩山。北宋所建,距今约九百年历史。瑞岩山山中怪岩奇洞,胜景甚多,著名的有佛窟岩、天章岩、大洞天、振衣台、桃花洞等三十七奇景。山顶石岩,史载有一孔洞大如箕,水满其中,春夏不涸,人称「可通海」。北宋宣和四年(一一二二年)团栾居士于山南开辟景物,并创建瑞岩寺。佛殿梵宫依山而建,恢宏壮丽。后历代有兴修,现有建筑为明末清初及民国初所筑。寺西有一巨大石雕弥勒佛像,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明嘉靖年间(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戚继光游瑞岩山,开辟大洞天、宜睡洞、归云洞诸胜景,并于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年)九月,书《瑞岩开山记略》,立碑于弥勒像左。自岩顶鸟瞰远山近水,云影天光,心旷神怡。 瑞岩寺独具特色的佛教文物当属瑞岩弥勒佛造像。它在瑞岩山瑞岩寺西。系用一天然巨岩圆雕而成,是一尊高和厚各约九米、宽十米的弥勒佛坐像,据《海口特志》记载:「元至正元年(一三四一年),邑人吕伯恭琢大石为弥勒佛像,高三丈五尺,相传琢匠日间有百人,夜间只有九十九人,疑有神助。」明洪武二十三年(一三九○年)僧悟普构堂覆之,现周围仍存有石柱,堂已圮。嘉靖末,参将戚继光勒石纪胜,碑文系周天球所书。又镌「望阙台」三字。泰昌元年(一六二0年),少师叶文忠公募资重建,石像盘腿坐,袒胸露肩,左手拈珠,右手抚腹,两眼微眯,双耳垂肩,笑容可鞠。腿腰上还雕有三尊小罗汉,逼真生动地表现了弥勒慈祥、乐观的性格,形神兼备,为元朝石雕的杰作,是我国东南较大的石雕佛像。 瑞岩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大雄宝殿、文昌阁仙公楼、伽蓝殿。最后一次重建是一九九五年。寺内有僧舍利塔五座,其中较具文物价值的是「祖师舍利塔」,阴刻梵文。另有各类碑记六十八块,均属宋朝和明朝所立。 现任监院志禅法师,三十余岁,福建省福鼎人,毕业于福建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