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资福寺始建于公元962年(南汉大宝5年),最早由南汉禹馀使捐住宅建成,距今已有1048年历史。资福寺几经损毁和修缮,上世纪30年代,资福寺僧众四散,后东莞县立第一小学迁到资福寺,并拆毁寺内建筑扩建小学,现在是莞城中心小学所在地。1974年,随着大雄宝殿被拆,资福寺不复存在。
大雄宝殿庄严大气,东坡阁重现历史典故禅修中心有近百套客房,大雄宝殿为中轴区的核心建筑,为重檐庑殿结构。其南有天王殿作为前导,加强纵深感,北有藏经阁作为后座,更显亲和力。宝殿四角对着东、西偏殿,观音殿与药师殿,宛如四星拱月,加之晨钟暮鼓(钟楼和鼓楼),将显得庄严大气。
东坡阁重现历史典故 东坡阁为二层楼阁建筑。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东莞人邓蓉镜子在资福寺内建东坡阁。早在辛亥革命期间,东坡阁便是当时革命党内地发刊的唯一机关报《东莞旬刊》总编所。
因此,重建东坡阁,所展现的不仅仅是苏轼与资福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将涉及其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禅修中心是禅文化学习交流场所,设有多功能会议厅,拥有近百套客房和同时可容纳五百人的素食大厅。其建筑为仿古园林风格,屋面错叠,古朴清新,与周围环境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规划占地面积约150亩 资福寺重建项目筹建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资福寺规划占地150亩,总体布局自西向东可概括为“一线、一圆、一片”。“一线”即从北往南为:寺庙-山门广场-虹桥-佛坛;“一圆”即以佛教艺术博物馆为圆心,其西有静思园,其北有东坡阁、接待中心,其东有药师典故雕塑墙、入口广场、修行桥、琉璃照壁,其南有宝瓶广场、奇石苑。同时四周还散布着许多园林小品;“一片”即为停车区、换乘区及员工生活区。
“一线”和“一圆”是资福寺景区的主体。南北方向的“寺庙——山门广场——虹桥——佛坛”及东西方向的“大雄宝殿——静思园——佛教艺术博物馆——琉璃照壁”是两条主轴线。两轴线的垂直相交点,刚好是资福寺中的大雄宝殿,恰如其分地体现整体建筑的中心。资福寺于2009年正式批复重建,该寺院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重建资福寺,有利于弘扬佛教文化传统,有利于发展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将来要把资福寺建成佛教胜地、文化旅游胜地,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重建资福寺对于东莞的佛教信众们来说,是个巨大的福祉。因此昨日的重建奠基大典吸引了不少信众出席。他们不仅现场捐出善款,还纷纷为资福寺祈福,或双手合十,或为奠基碑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