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岩古寺座落于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南溪镇登峰村飞凤岭,风光秀美而大气。古寺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古寺拥有规模、数量居全国前列的玉石佛像,享有“东方玉佛国”美誉。
古寺拓建重修首任方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第三十一代传人、五台山灵鹫中峰大圆照寺监院大师释海照妙空法师。2004年3月开始拓建重修,至如今,已完成大雄宝殿、万佛塔等10多个工程项目。古寺整体建设规划,将扩展飞凤岭全部山地及北面平野,总面积3000多亩。下一步有无极宫(念佛堂)、五方佛陀殿等20多个工程项目将要开展,欢迎各位高僧大德、各界有识之士莅临指导,出谋划策,同缔殊胜法。
古寺主体建筑由大雄宝殿、拜亭、前殿门楼、左右龙虎门、九龙壁、千手千眼观音殿、藏经阁、钟楼、鼓楼及佛学会客厅组成,总面积约为3250平方米。
以古寺主体为中心,正前方为古寺标志性植物红豆树和惠士奇手植五福柿,明代一世祖,清代三世祖、四世祖圆寂塔,广场,金刚圣母殿,潮州公殿,天地父母等。
古寺后面,沿山而上,依次为明朝粤西刺史墓,莲花石及“万载云封”石刻,飞凤亭,山顶佛石等。
古寺左边坑廊为龙泉古井,甘泉亭,聚宝池,游乐场,向前延伸为无极宫(专修净土宗的念佛堂)、济公殿,伯公宫,长廊,植物园,芳名亭,功德堂,二十四天尊殿,紫竹林观音殿,曼殊菩萨,千臂千钵佛,三十六尊者殿,五方佛陀殿,二十四佛母殿,七药师佛殿,洒甘露观音,三山门。三山门外配套多功能门市和宾馆等。古寺左侧山岭背面为登峰村离处坑池、二池、三叠池等三个水库,计划建设水上游乐园及度假村。
古寺右前方建万佛塔,万佛塔牌楼,四面佛亭,真语亭;远处山坡建寿德堂楼。
南岩古寺历史悠久,众所周知。然而究竟古寺建于何时,自古来流传众多说法,却未有详明的考证,似乎是一个深邃的谜语。随着古寺拓建重修工程的进展,这一问题引起广大善信和各界人士的关注。现将有关史料拾掇如下,以供参考。
历来古寺周边村落代代相传,均言古寺历史远溯于商朝,原名“青牛洞”,唐朝时始建大殿,香火已非常兴旺。2005年8、9月间,工程队挖掘大雄宝殿地基时,陆续挖出八九截石柱。有关专家考其造型,断定为唐朝物品,并猜测石柱折断、深埋土中的原因为地震造成。从石柱的大小,可以判断唐朝时古寺已经颇具规模。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明朝初年即有章日慎与唐伯元二人创修古寺。其时古寺有“南岩”、“青牛洞”二名并称。
章日慎(字汝淑,又字少峰,揭阳人,隆庆元年(1567)任云南曲靖通判),与唐伯元为好友,创修南岩古寺的具体时间不详。章日慎有诗《题青牛洞壁·六首》传世。诗中有“古瀛文物从今盛”、“月台风榭此时兴”等句子,可知当年的创修工程有一定建树,对原有的建筑进行了翻新,并妥善安置、保管寺中的文物史料。
稍后的徐一唯(字宗会,号心溪,湖北蕲水人,万历九年(1581)进士,万历十八年(1590)任潮州知府),有《题青牛洞壁·二首》传世,诗中有“银山玉洞天生穴,美景良辰寿作朋”、“休谈岩穴非皋比,定得青山道益尊”等句,足证妙造天然的青牛洞至此时犹存。后来不知何时,洞天福地竟毁于历史沧桑。
其后,明朝天启元年(1621),普宁知县云文彩与物我顶(一称大顶)大师募建南岩古寺。古寺自此几经兴废,历三百八十余年沧桑至于当代。其时古寺大门匾额便为“南岩古寺”,可见在明朝天启年间的人看来,寺院的历史已非常渺远,须冠以“古”字,表难以考证之意。
明朝崇祯年间,普宁籍官员林铭球曾扩建寺院前座。林铭球(字彤右),为崇祯戊辰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右副,有《游南岩》诗传世。
明末清初的名贤罗万杰(字贞卿,号庸庵,揭阳人,崇祯甲戌进士,历官吏部员外郎)曾到古寺游玩,赞叹有加,认为“不可无斯游”。清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惠士奇(江苏吴县人,进士出身,官至侍读学士,“吴中学派”创始人之一)曾隐居古寺,并设馆办学,培养人才。这些名人行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时南岩古寺已名声远播。
清末之后古寺逐渐衰落,道场之风随之凋零。
1961年,古寺被普宁县人民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县政府颁发文物保护单位石刻牌匾,确定寺院四周保护范围。2004年初,社会有识之士、善男信女发起组建南岩古寺拓建重修筹建委员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拓展、修建南岩古寺系列文化旅游风景区。
2004年7月中旬,古寺左侧聚宝池古莲种遇缘自发五彩睡莲。2005年10月6日,建筑队于大雄宝殿地基中,挖出重81斤、数量7300多枚的古钱币,这批古钱币所属年代自汉至元,历经十代,种类异常丰富,足证古寺往昔的风光繁盛。
众多物事,加深了人们对古寺历史的了解。然而,古寺于唐朝之前状况如何,历来仅有民间传说。2004年11月7日,释海照妙空法师曾经运用神通观察,断定古寺前身肇于商朝,距今3650多年之久。法师并言其时印度佛教尚未传入东土,先民于古寺所在礼拜古佛,而非后世的释迦牟尼佛。此说于民间传说相合。法师玄谈,常人难解,现录之存世。
按说,国佛教系东汉时期自印度传入,似不可能先有先民奉佛之说。然而,依照佛学学理,若人世间因缘具足,佛陀即降生,示现八相成道,佛教于是逐步形成,这是因缘具足的缘故。因缘未具足,诸佛菩萨与众生的感应道交,也同样时时存在,真实不虚。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有佛教的时候如此,没有佛教的时候也如此,本来平等无差。佛教正式产生之前,佛菩萨依然示现,只是其形式变幻,非凡夫之智所能测知。另外,按照《千佛名经》等诸多佛教经典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多次明确指出,娑婆世界现贤劫曾有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等三佛出世,第四位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一代人类中出现。史前佛教留下遗迹,并非绝无可能。禅宗大师南怀瑾先生曾经讲过,非洲有的国家,自远古以来代代相传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这与飞凤岭商代先民奉佛之说,殊有类通之处。
不过,究实而论,古寺的历史沿革,有赖更多的实物文据,愿各界有识之士参与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