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阳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乾登山上,是马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西最大的岩洞式寺庙。灵阳寺始建于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年),由六祖后裔南华慧远禅师东来古零开山始建。当时,该寺院规模宏大,住僧达1000多人,人才辈出。由于历史原因,灵阳寺几经兴衰之变,特别是清代中期因古零街上失火,殃及灵阳寺造成寺庙被毁。直到1998年春天,在上级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重建。
灵阳寺离马山县城不算远。沿上马(上林至马山)二级公路走约19公里,便进入了古零镇丹入屯境内。从车内向外望去,远远地便看见一处雄伟的建筑群镶嵌于路边的陡峭山体之上,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格外引人注目。这座绿意盎然的石山便是乾邓山,而修建于半山腰绝壁上的建筑便是灵阳寺那雄奇的楼宇。崖壁之上,两个鲜红的大字“佛心”苍劲有力。
其实,如果仅从远处观望,人们所见的,只不过是灵阳寺的一角。灵阳寺有别于其他寺庙之处,除了它修建于半山腰的峭壁之上外,最吸引人的还是他乃一座规模宏大的熔岩洞穴寺院。寺院的主殿就设在乾邓山上的一个岩洞内,号称是广西最大的熔岩洞穴寺庙。岩洞叫做“荔枝岩”,从山脚下沿着陡峭的阶梯拾级而上,爬上半山腰,绕过寮房和客房,便进入岩洞之内。马山县属于喀斯特地貌,拥有独特神奇的钟乳石资源,这些钟乳石构造了丰富的岩溶景观。而荔枝岩洞穴内,亦有奇形怪状的钟乳石自然景观,极具观赏性。
到2012年,灵阳寺总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洞穴内的主殿约占地600平方米,设有三宝、观音、卧佛、弥勒、韦驮、护法、圆寂等7个殿,供奉有15尊佛像。这些佛像均为汉白玉精制,从佛教之乡缅甸运来,又经五台山、峨嵋山等名寺大庙得道高僧开光,非常珍贵。除了洞内的主殿之外,洞外还依山建有客堂、经楼、斋堂和亭台等其他建筑,这些建筑似骑于山崖峭壁之上,气势非凡。
免费开放
全天
寺内有免费斋饭,需提前预定。每逢宗教或传统节假日,香客众多,为免拥挤,建议游客提前做好出行计划。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在宋代元丰年间,古零一带常有水妖作怪,连年发大水,水漫天际,灾害连年,田园荒芜,民舍十有九空,百姓苦如水火。于是,天上仙家灵阳真人奉玉皇大帝法旨降妖治水,消灭了水妖,救了万物生灵,黎民百姓从此得以安居乐业。为感激灵阳真人似海恩情,后人便修建了庙宇供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外,寺庙里还流传着另外一个说法:远古时期,禅宗六祖后裔南华慧远禅师游历到古零一带,看到此处风水甚好,便在此打禅诵经,并收徒传教,后慢慢发展成寺。据说,当年慧远禅师到古零建灵阳寺时,规模宏大,住僧曾达1000多人。
以上两种说法均为传说,至于灵阳寺的由来,如今已无从考查。但无论如何,近几年来,灵阳寺已成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其势、其运今非昔比。此外,寺庙依山骑崖而建,雄奇非常,放眼眺望,山下小桥流水,阡陌纵横,景致迷人,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事实上,灵阳寺原本并不是建于乾邓山上的,而是建于与乾邓山遥遥相望的巴冒山脚下,即古零中学校园之内。
据史料记载,灵阳寺始建于宋代中期元丰年间,历经宋、元、明、清等几个朝代,有近千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寺院曾因受雷电之灾而被毁。
清康熙初年(公元1664年)重建,可到清代中期,又因古零街失火,殃及灵阳寺,以致大部分殿宇付诸一炬。
道光十五年(1836年)灵阳寺又得以重新修复,此后经多次扩建,寺庙规模比以前更为宏大。那时的灵阳寺曾建有大雄宝殿和观音、地藏、天王、弥勒、韦驮等殿,各殿中又分别建有前、正、中、后、偏殿,以及藏经楼、钟楼、鼓楼和二十多间寮房、客堂、斋堂等,殿与殿之间有青砖绿瓦回廊相连,并配套有戏台,气派非常。那时灵阳寺的占地面积也很大,主建筑分主殿和两排厢房,主殿分三进,厢房分两层,大门为长方形,从大门进去后要经一个圆门才到大殿。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由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灵阳寺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庙宇被拆,大部分文物流失,佛像全部被毁。
直到1983年,党和政府落实了宗教政策,灵阳寺才得以恢复重建,然而旧址已被用作学校建设,因而灵阳寺便迁往乾邓山的“荔枝岩”。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修缮、扩建,寺庙由岩洞内不断向洞外延伸,形成了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