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吉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座落于辽蒙接壤的建平县喀喇沁镇西村七组,距市、县各50里,距丹锡高速喀喇沁出口6公里,距朝阳机场53公里,距京沈高铁朝阳站42公里。属于国家一级宗教活动场所,辽宁省宗教局批准设立时间为2002年8月5日,建平县民宗局登记时间为2002年8月10日,场所登记号为宗场证字(辽)F120049016。总建筑面积3340.14平方米,总占地面积7208.58平方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院住持洛桑陀美上师,常住喇嘛8人。
妙吉寺,别名喀喇沁喇嘛庙。名称源于“妙而无碍、吉祥如意、寸土清净”。 据《建平县宗教志》记载,该寺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历尽沧桑,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喀喇沁为蒙语音译,汉语意为“守卫者”。据建平县《政协文史资料》记载,清朝喀喇沁王乌良海部落因在蒙古民族统一天下时立下汗马功劳,功臣者勒蔑受封享受三万户领地,成吉思汗将女儿赐嫁给其子吉伯格,随封其享“塔布囊”即“驸马”称号,赐领地“诺颜”称号,所属部落定名“喀喇沁”。清天聪二年,因其后代归附并有功于皇太极,受封扎萨克,成为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王爷。因蒙古人大多信仰藏传佛教,在王爷府的主持下,最初在南庙子建一寺院以满足族人的信仰生活需要,光绪十九年(1893年)遇 “金丹道事件”而损毁。
妙吉寺为藏式建筑,但总体布局采取了藏、汉文化兼容的风格。一进为山门,因空间条件限制仅是普通院门,在中轴线线上依次是罗汉堂、大雄宝殿和千佛殿,中轴线左侧为黄财神殿,右侧为僧房、法物流通处和综合服务楼。
罗汉堂为藏式两层建筑,总面积225平方米,一层殿正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及药师佛、阿弥陀佛,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二层为天井式阁楼,是典型的坛城布置,四墙上绘着浓郁蒙藏民族风情的彩色画像。罗汉堂周围安放64套转经筒。
大雄宝殿于2006年重修,建筑面积441平方米,正前方是一株古柏,该圆柏高13米,胸径0.86米,胸围2.7米,此柏树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南庙移植而来。古柏下方供奉释迦牟尼佛涅槃像,大雄宝殿内严格按照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仪轨,分别供有宗喀巴及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长寿佛的佛像。环壁四周布满刺绣和堆绣的唐卡和绘画,完整演绎着密宗文化的典故与传说,各式各样的庄严与法器有序安放,整体氛围让人心灵震撼,肃然起敬。
千佛殿,是妙吉寺体量最大的建筑,建筑总面积2200 平方米,地上地下共分5层,地下一层和一楼为斋堂,可容纳1500人同时过斋。二楼为佛学大讲堂,为朝阳市藏传佛教培训中心使用。三楼为喇嘛静修之地。四楼为千佛阁,内部装饰豪华,供奉文殊菩萨千尊。
黄财神殿位于中轴线左侧,为东北地区最大,面积为150.4平方米。内供黄财神是密教之护法神祇,五姓财神之首,为各大教派普遍供养。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在喀喇沁右翼旗王爷府所在地重建妙吉寺。自此妙吉寺进入兴盛时期,当时寺院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有四进建筑座落在中轴线上。第一层为天王殿、第二层为关帝殿,第三层为大雄宝殿,第四层殿为当时大户于绍文的家庙,有房屋数间。当时,住寺喇嘛86人,有耕地1000余亩,雇长工3人,寺庙每年吃租粮5万多斤。光绪二十一年时。
1947年,建平解放后,党和国家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当时庙中有喇嘛19名。“文革”期间寺院遭损毁,喇嘛被遣散,宗教活动被停止,唯罗汉堂得以幸存。2002年,在当地广大信众的申请下,该场所被批准恢复宗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