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965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应急救援、母婴保健、互联网医院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医院2003年创建成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四川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现有22个专业),国家级爱婴医院,四川省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医疗机构药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临床药师学员培训中心,四川省卫生计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大理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攀枝花学院临床医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培训基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战略合作单位。
医院在区域内率先建成田卫东专家工作站,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王坤杰教授合作共建中华医学会西南泌尿系结石病防治中心攀枝花分中心。近年来,医院大力推进以多学科合作为基础的医学中心工作,成功创建为国家胸痛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国家心衰中心、区域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区域危重儿童及新生儿救治中心以及创伤中心,其中卒中中心被评为国家“五星级高级卒中中心”。医院以“互联网+”为手段,建设智慧医院工作中不断加强远程医疗中心建设,已建成“互联网+医疗”服务中心、互联网+区域检验中心、远程心电会诊中心、区域影像会诊中心及肺结节诊治中心、区域病理诊断中心。医院作为攀西地区代表加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建的“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负责规范开展攀西地区的罕见病诊疗工作。
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院务公开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医院有省级医学重点专科14个,市级医学重点专科31个(覆盖全院所有临床医技科室)。医疗业务全面发展,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先进技术,广泛开展微创技术,基本形成以微创外科诊疗技术、介入和腔镜技术为主的技术特色。其中,显微外科技术、介入诊疗技术、血管外科手术、神经功能外科手术、冠脉搭桥手术、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多器官微创技术、人工关节置换及翻修手术、高位颈椎手术、人工肝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血管旋磨术等先进诊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攀西区域内领先。医院平均每年开展技术创新项目约30项,获批专利4-6项。
医院在职职工198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19人,占全院总人数的86.69%,正高101人,副高246人,博、硕士研究生138人。医院在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团体任职13人,省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委、委员共155人。医院有18名专家担任市级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8个市级质控中心挂靠在我院。医院有国务院津贴专家、省级、市级专家、名(中)医共40余人次。
医院编制床位1496张,开放床位2000张,总资产16.4亿元,其中医疗设备总值6.4亿元。医院目前配置有PET-CT、能谱CT、3.0T磁共振、双源螺旋CT、直线加速器、后装放射治疗机、三、四维彩色超声诊断系统等大型设备500余台。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965年2月4日,前身为渡口医院、渡口市第一人民医院,是20世纪60年代支援三线建设的产物。
临时渡口医院时期
1964年,卫生部决定从四川省和上海市抽调专业人员于大田镇组建临时渡口医院,1965年1月4日正式开业。
1965年9月,辽宁、上海医疗队开始入川进入渡口,扩充医院力量。
渡口医院时期
1966年8月,渡仁公路55公里处新建渡口医院第一栋红楼竣工并交付使用。仁和镇“渡口医院”的大部分医务人员和设备迁入到新建的渡口医院开诊。留下的少数医务和行政管理人员组成渡口医院大河分院。
1966年12月8日,渡口医院所属的大渡口门诊部缩小,大部分医务人员转移到渡口医院,留下少数医护人员处理一般的小病。
1967年1月3日起,撤销原大渡口门诊部,全部迁至新建的渡口医院。
1967年1月5日,渡口医院各科病房、门诊基本开齐。
渡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1979年,因全市医疗机构排序需要,渡口医院更名为渡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1985年,以渡口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名义在北京购买CT受阻,因当时规定,购买CT必须是地区的中心医院。为此,市卫生局紧急商议,决定刻一枚“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的公章,由市卫生局保管,相关文件需到市卫生局去盖章。
1987年3月渡口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更名为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以上数据来源官网,数据截止至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