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林宫的历史文献
“霍童山”在唐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玄宗敕改为“霍童山”亦称“游仙山”。并敕石偈篆刻“霍童洞天”四字,已历经1258年历史。原立在鹤林宫内,因宫被洪水冲走,而碑偈尚存,虽残缺,文物犹存,现立在重修宫内。第一洞天历史悠久,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云:三十六洞天(第一霍桐)又名“霍林洞天”。道教《白云经》云: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都将霍童山列为全国三十六洞天之首。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49年)张君房奉命校对。《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将霍童山列为“第一洞天”。洞天福地道教辈出,古观道士名人盛闻。曾有韩众、葛玄、左慈、王玄甫、邓伯元、褚伯玉、陶宏景、白玉蟾等二十多位著名道人修炼霍童山。霍山乃是仙巢,古云“未登霍童空寻仙之说。
鹤林宫名称的由来
唐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玄宗敕石偈篆刻“霍童洞天”四字。
鹤林宫乃全国道教四大名宫之一,系属霍童“四十八仙景”之一。据《福建通志》载肇建梁大通二年(即公元528年),建在霍童山大童峰“鹤头岩”山麓,即霍童洞天是也。传说唐贞观六年(632年)司马炼师于此修炼后敕额是“鹤林”。一说:在东晋时有钱塘江人褚伯玉修炼霍山。于梁大通二年在此山控鹤上升,故号“鹤林”。后传人朱僧以其地建宫故称“鹤林宫”。
鹤林宫旧迹:景即霍童三十六炉香火“鹤林神宫”也。因在明嘉靖十三年廿日未时(即1534年)霪雨连霄、洪溪暴涨,“鹤头岩”崩塌、堵塞“金钱渡”、冲荡神宫,尔后殿尚存三枚石柱,今发掘二枚残缺圆石柱,立在今重修宫内。鹤林宫原用108条石圆柱而建成,符合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互补成108之兆的“游仙山”胜景也,供道士游客观光瞻仰。上殿祭祀“三清”尊神,中殿祀“玉皇大帝”诸神仙,下殿祀“东岳大帝”十殿王,两廊祀“四大元帅”。下设三十六炉香火,殿阙巍峨宏伟。古有诗云:“鹤林仙子宅,宫阙漾浮岚,晓霁楼十二,晴光景六三,仙归诗泳仟,客到笔题酣,紫气童光外,还疑遇老聃”。
鹤林宫被洪水冲荡后而废,久未复兴。原因明太祖朱元璋,系僧侣出身,故佛教得益,道教受贬,许多道观被改为寺院,道人散入民间,鹤林宫荡析后难以复兴,从此宁德道教衰退不振也。
改革开放后的鹤林宫
三中全会,国运复兴,改革开放,信仰自由。中国道教在1983年,恢复工作。继省、地市道教成立协会后,于1995年宁德正式成立道教协会。于此同时,由省、市、区各级宗教局、道协领导对第一洞天鹤林宫重修复兴工作重视牵头下,当地镇、村党政领导大力支持和干群的拥护,旅外乡亲关照下,几十位老年道教居士在章积义、陈新开等人带领下,以年迈的余力,发挥“老有所为”的精神,为公益事业而献身。于1996年着手筹备重修千余年古文化的“鹤林宫”。业经上报镇、区、市、省批复,于2001年农历八月廿日奠基动工,在原鹤头岩山麓旧址重修复兴,占地面积32.4亩(其中耕地面积15亩),现已投资近百万元,完成“玉皇阁”灵宵殿三层栋,728平方米,文艺广场1250平方米,前后空坪,附属工程2900平方米,鹤林公路长800米,宽5米,计4000平方米,前期工程初步完成。今后工作,望广大仁人信士大力支持为感。又于2005年十月十四为21尊神仙开光祭祀。
根据史载三十六炉香火,即36村信士奉祀之神袛,包括天仙圣母陈奶娘和林公中平王等诸神袛。陈奶娘是五代后唐天成戊子三年(即928年)为神。林公是南宋咸淳己巳五年(即1296年)为神。
全真龙门第二十七代林高清道长出任霍童山鹤林宫主持后与众道友居士再接再厉,为组建完美的“第一洞天”道场,不辞辛苦,努力工作,并着手组建“中国道教第一洞天”福建宁德霍童山道家文化研究中心,以此达到弘扬和推动“第一洞天”道家文化,深受广大信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