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与天使搏斗》是法国画家保罗·高更于1888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于爱丁堡苏格兰国立画廊。
《雅各与天使搏斗》描绘的是布列塔尼半岛上的农妇在教区牧师讲解教义时眼前所产生的幻象,因此画面上所呈现的实际上是人们幻觉的影像,但画家却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进行表现。这些布列塔尼农妇头上戴着形态奇特的白色帽子,增添了画面的装饰效果,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意味。原本“搏斗”的场面被缩小,农妇们的头部占据了画面的大半部分,这样的处理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搏斗”这一景象只是他们幻想的结果,画面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画面中间可以看到一群妇女,他们头上佩戴着白色帽子。她们都在注视着一片血红的场景,这个场景被棕色的树干分为二。可以看到,树干左侧有一头小母牛。右侧,有两个人正在搏斗。其中一个有两个翅膀,他应该是天使。另一个是雅各。这些妇女们们一边做着祷告,一边观看这场实力悬殊的搏斗。
1888年,高更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温暖舒适的家,到法国北部布列塔尼地区写生。在这里,他遇到了年轻的画家埃米尔·伯纳。这个年轻的画家满脑子奇怪的想法,这些想法与印象主义格格不入,他对于中世纪绘画有着浓厚兴趣,因此探索出一种独特的平涂勾边的绘画语言。这种画法对一心要走出印象派自然主义死胡同的高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这种画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拘泥于形式和过于死板。两位画家的这次会面,导致了所谓“综合主义”画风的形成。而高更这幅题为《雅各与天使搏斗》的油画,便是该风格的第一件完整作品。
“雅各与天使斗”,取自《圣经·创世纪》中的故事。这一题材,在中世纪常被画家们当作“基督在人间的斗争”或“美德与恶德的较量”的的象征来表现,而高更却把它画在了布列塔尼的自然景色中。
保罗·高更(1848~1903),法国画坛上继印象主义之后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与凡·高、塞尚同为后印象派三巨头。出生于巴黎,母亲有秘鲁人血统。他强调大胆的线条和装饰性的色彩,作品追求原始性,带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代表作有《两个塔西提女人》、《拿水果的女人》、《我们朝拜玛丽亚》、《芳香的土地》以及《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等。
在这幅画中,一群布列塔尼农妇在听完布道之后,眼前出现了《圣经》中“雅各与天使跤”的幻象。实际上,高更是要借这种宗教传说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来表达他自己的幻想。
高更以一根斜伸的树干将画面分为两部分。农妇们的形象被画在左下方,她们着白色宽帽,在黑色衣裙的村托下,显得尤为醒目。画家有意弯张了前、后景人物在透视关系上的大小比例,使前排人物占据了大半个画面,而与后景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画的右上方,描绘的是农妇们所产生的幻觉:带翅膀的天使与雅各扭在一起,打得难分难解。
画中所有形象都被大块的红色背景所树托。这块红色,既可代表田野,也可代表天空。画中强烈的色彩,都是非自然主义的,完全由画家的主观感情所决定。其强烈的对比使画面充满节奏感。所有图像都以平面的形式来表现,轮廓线弯曲起伏,富于韵律,画面和谐又不失动感。这幅画,充分显示了高更的综合主义画风。它那以不同的形状、线条和色彩所组成的图案,既具有象征性,又饱含装饰意味。
这件作品也反映出受东方艺术、中世纪艺术以及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画中那大胆的对角线,那俯瞰的透视,以及围绕图像的深色轮廊线,使人联想起日本的浮世绘木刻;那种勾线平涂的技法及大胆的色彩运用,与中世纪彩色玻璃画有着渊源关系;而以边框切割形象的手法,则显然是源自印象主义的构图语言。
这是一幅惊人的作品。由红、蓝、黑和白色组合而成的一幅图案,弯曲起伏的线条,产生了拜占廷镶嵌画似的效果,表现了布雷顿农民的宗教幻想,这是综合主义(synthetise)新信念的文献,它影响了纳比派(nabis)和野兽派这样比较年轻的画派的思想。
1888年夏天,他在伯纳的怂恿之下,想将《雅各与天使的搏斗》送给附近的教堂,神父害怕会带来太多的批判,因而婉拒了。伯纳和高更想把画送到对岸的教堂,没想到又被回绝了。
1891年2月23日,高更的画展顺利揭幕。正如高更的估计,一共卖出了30幅画,没有一幅画少于240法郎,净收入9860法郎。德加买下《美丽的恩琪拉》和一幅塔西提岛的风景画,《雅各与天使的搏斗》也终于扬眉吐气,以高价售出。
1906年,《雅各与天使搏斗》在巴黎举办的秋季沙龙反思性画展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