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花图》是明代画家徐渭所创作的一幅泼墨画,纸本作品,是南京博物院18件镇馆之宝中唯一一件书画作品。画中分别将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共计十三种花卉绘于一卷。
《杂花图卷》是徐渭传世的佳作,在这卷十余米的长卷中,徐渭以酣畅淋漓的“胶墨”分别绘制了牡丹、石榴、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等13种花卉蔬果。徐渭以其疾飞狂扫的豪放气势,纵横挥洒,信笔涂抹:画中牡丹含羞沾露,占尽风流;硕荷、梅兰、修竹、榴枝,笔触歪斜正侧,跌来倒去,随意点染,自如流畅。作紫藤逸笔草草、洋洋洒洒。忽而,又如狂风乍起,点线飞舞,纵横密集,线条速急癫狂。顷刻,笔住墨涸,嘎然而止,墨彩纷呈,留下满纸斑斓。体现了他用笔峭拔劲挺多变与用墨洒脱自如的艺术风格。画中尽显着交响乐一般波澜起伏的宏大乐章。时隔4个世纪,画中依然显出墨迹淫淫的湿润感。
徐渭(1521-1593年),是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字文长,号青藤山人等。徐渭自幼聪慧,文思敏捷,胸有大志。却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20岁那年考中秀才,之后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青年时期的徐渭充满积极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与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与胡宗宪合作,抗倭期间屡屡制胜,被誉为“东南第一幕僚”草拟《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后来胡宗宪被弹劾,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用利斧击破头颅,还怀疑其继妻张氏不贞,将她杀死,因此度过七年牢狱生活。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
徐渭精草书、擅诗文、通戏曲。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创造性的贡献尤为突出。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笔简意赅,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色,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他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杂花图》卷,全图以牡丹起首,按牡丹象征富贵,这与徐青藤的身世相左,故而他一变旧法而改以泼墨写牡丹“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在这枝墨牡丹上我们确实很难寻找富贵的痕迹了。紧接着石榴一枝,充分体现了他用笔的灵动,而墨荷:则重在展示墨彩的缤纷。梧桐以其肥硕的枝干稳住了这二小段的重心,这是全图的第一个高潮。以下菊花、扁豆、紫薇等只是逸笔草草,随意点染。就章法而言,疏密是相对而存在的,这一小段貌似不经意之笔,在全图的节奏处理上却起着关键的作用。紫藤如蛇的老干泼辣粗放,“一扫槎枒三丈绢”的气势,形成了全图的最高潮。紫藤的花叶更是水墨淋漓,走笔如飞而不乱,意犹跃出纸外。芭蕉是滋润而含蓄的,它与紫藤形成了动与静的强烈对比,貌与质的相依共存。接下来梅枝横斜傲骨铮铮,幽兰、纤竹寥寥数笔,是为尾声。艺术是相通的,我们从这卷《杂花图》中可以领略到诗的起、承、转、合,也像欣赏一部交响曲,从引子到尾声,节奏和韵味正是它们共同的内涵。我们更能通过此图触摸到青藤老人胸中激情的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