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诗帖》,被誉为明代奇才草书绝品,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纵三六点一厘米,横一一四七点五厘米,书曹植《乐府》四首,是祝允明的代表作品。
祝允明,生于明英宗天顺四年(一四六〇),卒于明世宗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字希哲,江苏长洲(吴县)人,因他的右手多生一手指,故自称枝指生,又号枝山。祝允明生于宦胄之家,为书香门第,外祖父徐有贞、祖父祝颢、岳父李应桢皆饱学之士,又精于书法,在这种家庭的熏陶下相传祝允明五岁便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稍长便博览群书,为文多奇气,因其性疏放不拘礼节,又好饮酒,放浪形骸,故在仕途上并不得志,弘治五年举于乡,正德九年五十五岁时出知广东兴宁县知府,嘉靖元年转任应天府通判,未几辞归故里并构筑怀星堂,与同郡文人唐寅、文徵明、徐祯卿交善,人称吴中四才子,终年六十七岁。
草书意多于法,特别是大草,纵情奔放,气势开张,酣畅淋漓,而其章法布局打破了纵横有列的格局,于参差错落,开合锁结,过接映带,揖让环抱中流露出一种强烈而震撼人心的韵律和节奏,但放逸不是不要规矩,而是一种超越于法度之外的过人胆识,这种胆识是建立在圆熟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之上的,当其升华到一个自由王国的境界时,便会在创作的激情中达到心手两忘,随机生发,笔态横生,点画狼藉“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从而达到一个抒情写意的境地,一个“寄妙理于豪放之内”的境地,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纵观历史上能达到这种境地的草书大家除二王、旭素和宋之黄庭坚外,明代又将草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明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制纸工艺日臻完美,加上厅堂式的建筑,书法的幅式开始由手卷尺牍小品向中堂巨幛大幅发展,而大幅的作品要有雄浑的笔力、挥斥八极的气势和形式对比强烈的章法布局为依托,这种创作观念构成了明人尚势的时代特色,而行草书体正好适合了这种变化的需要,马宗霍《书林藻鉴》谓:“明人类能行草,虽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明代善草书的书家甚多,著名的有陈璧、张弼、文徵明、文彭、王宠、陈道复、莫云卿、董其昌、陈继儒、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傅山、王铎等,他们各人在这宽广的领域里驰骋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其中最负盛名的当首推祝允明了。
祝允明楷书得益于李应祯的指点,得欧字之骨,颜楷之雄,褚字之秀、虞字之腴,尤善小楷,直追魏晋人遗意,从而在年轻时就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楷法既立,流溢为行草则自然可观,再加上他疏放不羁的个性,更使他对草书情有独钟,他的草书主要得徐有贞的指点,由旭素上溯二王,中年以后涉猎渐广,自魏晋钟王直至元之赵孟頫,莫不临写工绝,故其书至晚年时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一派天真纵逸,从他流传下来的草书作品来看,面目各异,有形不贯而气贯的独草,有如行云流水的今草,亦有气势奔放的狂草,不论何种形式的草书,都写得开张舒放,跌宕奇逸,笔力遒劲,点画狼藉,看似乱其实不乱,看似散其实气脉贯注,并不因率意而潦草,笔笔都能断而后起,能于使转中见点画,故通幅视之,显得神釆奕奕,气势豪放。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祝允明书谓:“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此帖足可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