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创办于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1949年以前就培养过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84年被批准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在开展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已先后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建立了联系,并与国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同时,招收了大量外国留学研究生和港澳台地区研究生。
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齐全,初步覆盖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11个学科门类。现有1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系统科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化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和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药学)。有100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162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此外还可以授予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体育硕士、艺术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程硕士(软件工程和环境工程)8类专业学位。具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具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国古代史、理论物理、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理论、环境科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并在18个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校徽含义:校徽标志物为——木铎,“铎”出现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古代用以木为舌的木铎宣布政令,后来木铎就成了教师的指谓。《论语》记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后人将此说法扩展,称老师为执掌木铎的人,“木铎”是以一直作为北师大的校徽标志物。
校训内涵:校训为著名史学家启功所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标准和精神追求,又是启功70多年从教生涯中的一个感悟。
启功阐释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学为人师,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中的模范。他指出,校训没有任何人执行考试、考察、判分、评选,实践校训关键在于师生的自觉性。所学能否真正成为师表,并不是“职称”、“级别”所能衡量或代表;所行能否真正成为模范,也不待旁人选举出来,而是要随时扪心自问,有没有可惭愧的思想行动。
1902年,学校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建立。
1904年,改称优级师范科。
1908年,独立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
1912年,改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7月,升格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
1927年,北京国立高校被整合为京师大学校,改称京师大学校师范部。
1928年,国民政府实施大学区制,平津国立高校被整合为国立北平大学,改称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
1929年8月,重新独立设置,称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31年7月,由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沿革而来的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并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师生被迫西迁,参与组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9年8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解体,独立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部分师生参与国立西北大学的建设。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北平。通过甄审,接收伪北京师范大学复校复大。部分师生驻守兰州,继续建设西北师范学院。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复用“北京师范大学”原名。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辅仁大学主体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198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高校。
1996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
2002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起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四所院校,学校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
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同年,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17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入选“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
2020年1月,首批入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
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2年2月14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8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前沿科学研究所揭牌成立。
2023年4月8日,联合成立“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3年6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