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于1986年,是我国首批设立的33个研究生院之一。该院下设3个部门:综合办公室、研究生培养处和研究生工作处。
综合办公室主要负责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和综合改革;导师队伍建设;机关作风建设;文件与档案管理;新闻宣传与信息交流工作;数据统计;印章管理;经费管理;设备管理;研究生院网站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日常行政事务的协调组织;日常接待与会议组织。
研究生培养处主要负责负责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安排;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学籍(含同等学力)管理以及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建设;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与管理;辽宁省学位信息汇总与上报;学位论文评审、答辩;学位论文质量监督、检查;博士论文基金评审与管理、优秀博士、硕士论文评选;网络学刊的建设与管理。
研究生工作处主要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管理;研究生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社会资助等)、助学金管理;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基层就业和服兵役补偿代偿、退役士兵教育资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政策制定和修订;导师创新基金管理;研究生奖助学金动态调整;三助工作的组织实施与酬金核发;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资助;研究生会及共青团建设、社团组织管理;医疗保险;宿舍管理。
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建有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电子政务模拟仿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装备节能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桥梁与隧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制造管理信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热能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1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辽宁)基地;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绿色化学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智能控制与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特种加工及微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模塑建材制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制造管理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装备监测与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8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3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7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4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58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3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671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银奖1项、优秀奖9项。(数据截至2020年1月)
校徽:大连理工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学校徽志为圆形,中间是由学校简称“大工”两字变体组成的半封闭双圆环图案,圆环中央是托着幼苗的书籍,寓意人才和学术,“1949”为建校时间;圆环上方是英文校名,下方是中文校名。
大工精神: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
校风:团结、进取、求实、创新
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60年10月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4月设立研究生院;1988年3月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启动实施“211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启动实施“985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被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大连理工大学依照“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坚持标准、创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建设盘锦校区,与主校区同标准、同档次、同水平办学。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