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及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学校研究生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2020年以来,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构建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以资源投入为核心,以培养机制改革为抓手,以信息化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力争建成目标定位满足需要、培养规格丰富多样、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人才不断涌现的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
学校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和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学校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群,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3个学科获评A类: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并列全国第1;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位于A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学校电子信息类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根据ESI公布数据,学校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均位列全球排名前1‰。
学校现有9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1个科工局科技创新基地,10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基地、30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基地,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研制、科技攻关、工程研发等,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多项第一。
学校主动发挥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领域特色和规模优势,积极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承担1项教育部改革试点项目,7项全国工程教指委重大(重点)课题,在工程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机制、案例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践要求与考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成为起草《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重要支撑。学校现有“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10个,与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昆山市人民政府共建了全国首个“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开放基地”。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华为、国微、海思、西安市软件园等著名企业和园区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建有100多个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与芜湖市、昆山市等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面向地方产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培养。
校徽:学校校徽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的拼音头字母简写“XD”为主体构型,主体构型下为建校年份(1931)。校徽内环为一条电子旋绕轨迹,内环外上书毛体校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下为学校英文名称“XIDIAN UNIVERSITY”。
校旗: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中央上部为学校校徽,下部为中文校名全称和校名英译全称标准组合。
校训:厚德、求真、砺学、笃行
西电坚持走“以红色基因为魂、服务国家需求为核、提升质量内涵为主线”的研究生教育之路,基于电子信息科学的优势、浓郁学术和科研环境,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和办学效益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作为4所高校之一受邀在全国首次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作交流发言。2000年以来学校共授予博士学位40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50000余人。1999年以来,我校先后有冯登国、水鹏朗、欧阳缮、苏玉鑫、杜兰、薄列峰、白雪茹等七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40余名博士生获评陕西省及各类国家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及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学校研究生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2020年以来,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构建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以资源投入为核心,以培养机制改革为抓手,以信息化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力争建成目标定位满足需要、培养规格丰富多样、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人才不断涌现的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
建国前
1931年2月10日,红一方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在江西省宁都县小布镇开学。
1931年,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于江西瑞金洋溪组建,王诤任校长,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
1932年,学校迁至瑞金附近下路头,后又迁至坪山岗,改名为红军通信学校。
1934年,增设高级班,负责轮训干部。
1935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通信学校代号为红星第三大队。8月,红星第三大队同四方面军报务训练班合并,恢复为通信学校。后同陕北的无线电学校合并,组建为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学校地点位于瓦窑堡九沟台,后迁至延安裴庄、三原云阳镇。
1937年1月,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随党中央迁入延安,在延安川口、盐店子长期办学,通称“延安通校”。
1942年,改名为“电信工程专门学校”,专业设有:电信工程队、有线电队、干部队、机务班等。
1944年,中央军委气象队创建。
1948年,中央军委三局电讯队创建。后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晋冀鲁豫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中央军委气象队、中央军委三局电讯队合并组建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执行师级权限,下分三个大队。
1949年7月,学校从获鹿县迁至张家口,改建为中央军委工程学校。
建国后
1952年5月,中央军委命令,将中央军委工程学校一部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二部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三部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机要干部学校迁至长春。后大连工学院电讯系主体(今大连理工大学)、西南通信学校工程系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
1958年,迁址西安,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学院。
1959年,被中央确定为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6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学院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设有22个专业,在10个专业上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解放军历史上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军事工程技术学校。
1963年9月1日,由通信兵划归国防科委领导。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1966年4月1日,退出军队序列,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更名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88年1月,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94年4月,学校“211工程”顺利通过部门专家预审。
1996年,学校获准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
2001年,学校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2年,教育部、信息产业部、西安市三方签署共建学校协议。
2004年,教育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签署共建学校协议。
2007年,学校入选首批60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
2008年1月,教育部、国防科工委、陕西省三方签署共建学校协议,教育部支持学校整合国防特色优势平台,国防科工委支持学校承建国防科技国家实验室。学校首个985平台(先进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获批建设。
2010年6月,学校入选首批61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2011年,学校第二个985平台(先进雷达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获批建设。同年学校加入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2012年,学校入选首批41所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波信息技术研究院成立。
2013年,入选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014年,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2011计划“国家认定;同年,获批设立全国高校第5个“钱学森班”。
2016年,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教育部继续共建学校,成为全国两所连续三轮入选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的重点院校之一。
2017年,学校入选首批7所世界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和首批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名单,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同年学校入选19所全国双创示范基地高校之一。
2019年,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成立,学校当选理事长单位。学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并跻身11所常务理事单位。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1月,西安市政府发布文件:支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6月,加入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
以上信息源自网络,数据截止至2023年6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