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拱璧故居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位于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初级中学(原青年公学)院内南头,约1300平方米。四合小院,砖瓦结构,墙体宽厚达1.5尺,房面小瓦紧扣,屋脊青瓦相抱,檐高八尺有余,檐外有迎风板,遮风挡雨。故居四门五窗,门、窗之上均起拱作券。故居虽经80余年风雨浸蚀,期间并未修缮,但至今仍无凹陷、松动迹象,显示出其坚固的建筑质量。
王拱璧故居不仅是一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更是了解王拱璧生平事迹和贡献的重要场所。参观故居可以深入了解王拱璧的乡村教育思想和实践,以及他对中国革命和乡村教育的贡献。
生平简介
王拱璧生于1886年9月17日,出生在河南省西华县孝武营村(今属漯河市召陵区青年村)。他是早期中国同盟会会员,全力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在“五四”运动中,他是中华留日学生总会的学生领袖,发表的论文和专著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民主革命时期致力于河南省乡村教育工作,把孝武营村改为“青年村”,创办了河南省最早的一所农村新型学校——青年公学。
主要贡献
王拱璧一生追求正义,民主爱国。他致力于发展乡村教育,提出了“农教合一”的教育理念,并在青年公学中付诸实践。他的教育实践丰富多彩,还写有三百余万言的论著和文稿,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8年6月,王拱璧故居被漯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漯河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