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境内所产毛笔的统称,简称川笔、蜀笔。川笔、蜀锦和蜀绣均为蜀中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优秀代表。川笔制作技艺有“兼、齐、顿、押、逗、清、胶、刻”八字诀
川笔主要以成都、达州南坝、乐山、南充、叙永、绵阳等制笔聚集地。川笔、川墨、夹江宣纸、苴却砚为四川文房四宝。
制笔历史传说均以公元前223年的蒙恬利用兔毛制作毛笔,经过多次试验、改良,总结出制笔的工序,才有了后来被称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
川笔记载最早见于《尔雅》卷六《释器》曰:“不律谓之笔。”晋·郭璞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关于川笔质量有明确的记载如:蜀中亦有用羊毛为笔者,往往亦不下兔毫也。
明代杨慎《升菴集》卷六十六关于蜀牋川笔川墨记载
“近观龙川集陈同甫与朱元晦书云:川笔十枝,川墨一挺,蜀人以为绝品。”
清代,蜀中学子应举赶考都争购从江西、陕西贩运来的毛笔。成都笔工林有学、毛林兴等人见此情景,立志创新,经过精工细作,创造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宜书宜画的名笔,历经百年,畅销不衰。
清末民(国)初,成都制笔行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在选材上特别考究。如狼毫类,主要采用茂汶、松潘山区的黄鼠狼尾毛 ,毛质细腻、滋润光亮。兼毫类,主要采用梓潼、剑阁一带的山兔毛。羊毫类,则主要采用江苏、浙江的山羊毛。
30年代初,成都已有笔坊、笔店80余家。
40年代,知名字号有刘三友堂、冲霄阁、式如金、庆封阁、清颖亭、青莲笔店、杨宝泰、有莲室、文国斋、郁文斋和大邑县的三品斋等。规模最大、最为出名的要算刘三友堂。其笔坊几乎集中了成都的制笔名匠,选材考究,从不掺假,严格坚持传统优良技法。
1952年~1956年,成立毛笔一、二社。各郊县均有一个毛笔社(组)。
1958年,毛笔一二社和其他文具社合并组建了地方国营成都市文化用品厂。
1961年经济调整中,又分为成都毛笔生产合作社和西城区文化用品生产合作社。
1973年毛笔社划归市二轻局下属的市工艺美术文体用品工业公司领导后,更名成都市制笔厂。在成都水井街、解放路、槐树街等地设立毛笔经营部。到三友笔庄关门歇业,随着老笔工年龄偏大和经营者转行,到此川笔制作步履艰难。成都外地笔庄林立,本地笔店以销外地笔种为主,川笔鲜有所见。而今以马向阳为首的川笔年轻继承者,广泛搜集川笔制作技术,寻访原成都老笔工,研究总结原老毛笔制笔技术和经验。在继承原川笔技术结合现代制笔技术,已制作出二十余种川笔品种。
水盆
兼、齐、顿、押
干作
逗、清、胶、刻
川笔老字号
成都川笔传承谱系为:刘三友堂,冲霄阁-毛笔生产1组-成都市制笔厂-蜀中川笔坊。
成都市制笔厂代表性毛笔:“七紫三羊”、“无双妙颖”、“宝剑锋丛”、“一片冰心”,宜写行草的“云海腾波”、“精选屏笔”,宜绘花鸟山水的书画笔“飘兰”、“大中小白云”、“锦水秋毫”,以及适应不同书写要求的抓笔、提笔、描笔和多头多节随意组合的“长尾蛟”。
笔头工具
牛角梳子、齐板、水盆、切刀、盖毛刀
制作笔杆所需工具
锯子、斜切刀、内掏刀,刻字刀等。
笔头料
羊毛、狼毫、鸡毛、兔毛、牛耳毛、石獾毛、苎麻、猪鬃、鹿毛、胎豪、竹丝、人造毫等材料。
笔杆材料
青竹、麻竹、牛角、斑竹、湘妃竹、柏木、紫光檀、鸡翅木、塑料杆、有机笔杆、玉石、铁杆、铜杆、象牙杆等。
笔斗
有机笔斗、木笔斗、牛角斗、玉石斗、象牙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