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感怀》是明代爱国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时间的流逝和诗人之年迈,并点出时间和地点;领联发问,诗人问他人,也问自己,这样的立春日何苦还留在战场上而不与亲人团聚呢;颈联作答,诗人之所以留在战场上,是因为那报国的一片丹心;尾联点出自己的心情“孤怀激烈”,但是却无法排遣,诗人心系亲人,无心过节。全诗明白晓畅,写出了诗人心怀报国之志又思念家乡亲人的内心纠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新春到来时内心的孤寂和矛盾,语言平实但情感真挚。
立春日感怀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1。
关河底事空留客2?岁月无情不贷人3。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4。
1.马上:指在征途或在军队里。
2关河:关山河川,这里指边塞上。底事:何事。
3.不贷人:不借给人。这里指不饶人。
4.漫:随意。簇(cù):聚集。五辛:五种有辛味的菜。《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萝蔷、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
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岁月太无情,年纪从来不烧人。
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祖国,想起尊亲来便不禁眼泪直流。
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就凑个五辛盘,聊应新春节景。
明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蒙古瓦刺大举入侵明朝,酿成“土木堡之变”。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率领军民击退瓦刺军。此诗作于击退瓦剌入侵后第二年春天,即明正统十五年(1450)春天。立春日引发了奋战在前线的诗人的思亲之情,故而作此诗。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明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明正统十四年(1449)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明天顺元年(1457)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于谦出征杀敌气吞万里如虎;逢节思亲却情意绵绵。《立春日感怀》一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情怀。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旧年过去了,新年又来了,随之,头上也增添了许多新的白发,今天又在征途遇上了立春日。诗的首联点题,表明诗人年复一年地征战四方,眼下逢迎立春日的特殊环境。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领联一问一叹。“空留客”“不贷人”,感慨岁月蹉跎,时不我待,暗含着一种久滞他方,欲归不得的伤感成分在内。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赤胆忠肠,一心图谋报效祖国,壮志凌云;佳节思亲,又难免潸然泪下,意切情长。颈联表现忠孝的思想矛盾,感情极为深沉真挚,完全符合人情事理。其出句是就颔联出句作答,是因为报国而被留,实际并非“空留”。对句与颔联的对句相榫接,刻画了一种唯恐来日不多,与亲人聚合时短的心理。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一腔孤寂之情激烈翻腾,难于消除,只好勉强从俗,姑且用葱、蒜之类攒聚五辛盘以示迎接新春。尾联紧承“为思亲”而来,“漫把”体现无可奈何;“簇五辛”呼应了首联中的“又逢春”。
全诗抒写诗人一心图报国、同时又佳节倍思亲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既为国又想家,以国为重,有情有义的高大形象,做到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和谐统一。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遇此佳节,引起了作者思亲之念,但是为了国事,又不得不羁留在边地。作者表达了忠孝难以两全,不得不舍孝取忠,而又忍不住思念父母,感觉对不起双亲的痛苦心情。一个酒下英雄泪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跃然纸上,十分真实感人。“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两句在和平年代也成为常年在外报效祖国的爱国者形象的写照。(《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