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学宫是县学和文庙的总称,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苍城镇区东门街,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是开平历史、文化教育的发源地和摇篮。
2019年5月1日,开平学宫被列入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开平学宫是开平文化的发祥地,修复学宫,发掘开平文化的源头,追本溯源,承前启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建筑研究和艺术价值,对开平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希望上级领导和文化部门,动员和集结社会各方面力量,按照“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加快做好修缮规划,推进开平学宫及附近建筑群的保护和重修,使之早日成为苍城乃至开平的重点旅游观光点,以此拉动开平旅游经济,弘扬侨乡文化。
修建历史
清康熙八年(1669)建成大成殿,康熙二十年(1681)添建两庑、启圣公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月台、戟门、泮池和棂星门等。整座建筑为石、木结构、悬山顶,采用金琉璃瓦,瓦当有龙凤纹,四方三层花岗古柱础,石板地面。县学设在大成殿,其时按礼部题定定额,从童生中考选文学、武学生员就读。县学生员享受公费读书,进而选送参加科举考试。
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学停办。清光绪年间,学宫曾经过一次重修和多次个别修葺、粉饰。
民国二年(1913年)棂星门塌后改石建为砖建,民国十八年(1929年)奉命改大成殿为孔子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宫为苍城粮管所使用。
1982年列为开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保护、修复好开平学宫,多年来,苍城镇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交要求修复学宫的议案。苍城镇党委、政府也积极倡议,为保护、修复学宫献计献策。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有关部门配合下,开平市于2002年成立学宫文化研究会,由时任开平市文化局局长梁少锋担任会长,并创办《学宫文化》简报,加强学宫的历史研究,搜索、挖掘更多的相关历史资料,弘扬侨乡文化。次年,开平市成立开平学宫修复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市长的施昭平担任组长。2004年4月,开平市政府与五邑大学签订《开平苍城学宫保护规划协议书》,同年8月召开开平学宫保护及资源利用概念性规划听证会。2011年,开平市文化部门委托有关单位,修编了学宫建设规划,为学宫的保护、修复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现存学宫泮池右边已填,左边及中间的石拱桥保存完好;戟门、名宦洞、乡贤祠基本保持原貌;大成殿已改建,东庑尚存。
建筑现状
学宫大门向南远眺,与开元塔遥相呼应,蔚为壮观。门前右侧立有一块花岗岩石碑,刻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以示对孔子的崇敬。学宫正门有两座牌楼,第一座牌楼刻着“文明门”三个大字,第二座牌楼刻上“黄官”两个大字。入门后是石砌地面,经过石拱桥进入中门,石拱桥下是水池,中门两侧有伙房。进入中门后,踏着台阶上露天广坛。此坛为灰砂地面,坛高约70厘米。再上约15厘米台阶,便是大成殿。大成殿中央悬挂着“万世师表”的碑匾。此匾约1米高,3米多宽。在中座和露天广坛之间两侧的建筑物,用灰砂结砌着孔丘72个弟子的名牌,每边36个。露天广坛曾经做过演话剧的舞台,宣传抗日。 学宫右翼是一座五进的大词堂。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原有讲堂三间,学舍22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县立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曾设立师范讲习所,培养在职教员。后来,先后做过县武装大队部和县参议的办公地。
学宫左翼是试院,俗称考场,建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清朝施行科举制度时,这里是县内的初级考场,县试榜首学童要到肇庆考取秀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该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校舍,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改为县立第一小学,并增设了体育场。
著名国画大师司徒奇,抗战期间曾在这里任过校长,他作了许多画,每幅作品都签署“苍城司徒奇”的名字,直至在他晚年的作品中,照样冠上“苍城”二字。终生怀念开平文化的发源地苍城。
重修刍议
开平学宫,位于苍城墟东头,是开平古县城——苍城现存较好的清代建筑。开平学宫与其周边的义学、书院以及各姓族建造的多个会馆、十字古街连成一气,形成苍城东北面历史文化街区,是开平自清初至民国期间300多年县治古城的遗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近两年来,由于开平市政府的重视和苍城镇的配合,开平学宫乃至苍城古县城的修复工程在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已逐渐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作为开平学宫研究会一分子,在庆幸之余,仅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供决策者们参考。
关键词:“古”、“大”、“长久”。 1.古开平观。 古开平观,是我的主要论点,也是我主观愿望上的学宫、古县城修复后要达到的远景目标。其内涵是要通过对学宫等古建筑、古街区的修复和旅游市场的培育,最终要达到并使旅游者认同“今看三埠,古看苍城”的效果。 把苍城作为“古开平”的一个窗口来建设,其条件是独有的,也是有可能的。首先,苍城是开平的古县城。开平自清代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立县,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年,即1950年2月将县署迁往赤坎时止,前后共301年,开平县署的所在地几乎都设在苍城,她是开平县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拥有过古县治应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管理机构设置。尽管目前苍城的古文物大部分已遭到毁坏,但它仍是开平境内古建筑物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其次,苍城有着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苍城的父老,见证过开平历朝县治的兴衰,苍城郊外至今还耸立着保厘古塔;老一辈对学宫、书院、城隍庙等古建筑仍印象深刻,常津津乐道;一些文物资料还被当地群众所收藏。再次是苍城作为市的经济重镇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发展旅游已顺理成章,市、镇联建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当然,由于古代的开平地处南隅,人口稀疏,经济起步晚,社会治安较差以及苍城丘陵山多等自然环境限制,300多年的古县城建设显得缓慢,规模较小,城内建筑物小巧玲珑。至1950年县府迁出时止,苍城依然只有纵横相交的两条古街,街内建筑物方圆不足2平方公里,大型的古建筑少,只有一些实用袖珍的必不可少的机构设施。同时,又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新县府的迁出,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以及一段长时间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苍城的“古”味越趋冷淡,古文物设施绝大多数因空置、改作他用而被损坏或改造。城西旧县衙的设施几乎荡然无存,旧的商业街区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较为完好的只有位于东北头的学宫及族办的会馆等设施。要真正实现建设“古开平”这个远景目标,我看面临的难题还相当不少,作为决策者当心中有数。 “古开平”的建设,我认为,一要做好规划,二要明确目的,三要抓好质量。修复建设中重要的是要做好“古”字文章。我们的修复,既着眼苍城,更要纵观开平300多年的历史;分析古开平的特点,找出“古”味应从何来,以何为载体,这些都要做科学的论证,一句话,就是要用专业的理论作指导,用科学的方法作修复。在文化建设上,我的浅见是,最好以开平学宫、保厘塔、开元塔为载体,以科举、育才为重点,打古文化牌,突出尚学苦学精神,塑造健康向上的学子文人形象,营造科学进步的旅游文化氛围。在旅游品的构思上,也可侧重与文化教育相关的物品,如文房四宝、古字画、古文塔及当地历史名人塑像、玩具,服饰上如唐装、旗袍、爵士衣帽,吃喝方面则须努力创造出如及第粥、过桥米线等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来,如诗伯状元李江端午节因埋头苦读而用碱水粽沾墨吃的碱水粽等等,寓文化于吃玩之中。 2.大环境观。 所谓大环境观,就是站在学宫,放眼苍城,站在苍城,放眼全市的观点。首先,我们要清楚的是,开平学宫位于苍城,是古县城的一部分。然而,开平学宫又是全开平人的学宫,是全市的。因此,学宫的修复,是全市的事,全社会的事。只有把它放在大环境来考虑,其规划才上档次,建设才上规模,质量才上品位。也只有以此为立足点,才可动员全市人民和海内外同胞全情投入,积极参与,集全社会的力量和智慧,把开平这块古文化旅游招牌打造好。 其次是把学宫的修复看作是古县城修复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观点。也就是说,学宫的修复不是最终目的,从远景规划来看,修学宫只是个开头,它的下一步还有古会馆,古店铺,古街区以及整个古县城的设计、包装。只有明确方向,全面规划,也只有这种集游乐、观赏,吃喝、购物于一体的古文化旅游点,才会有生命力,有经济效益,才不会走弯路,不会滑入急功近利,小打小闹,粗制滥造,重复建设的怪圈。 再其次是作为今天古县城的主人苍城镇,也必须把学宫及古街区、古县城建设看成是份内的事情,把它作为苍城的一个金字招牌来打。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区位经济、特色经济的日趋突出的形势下,苍城镇应当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有利因素,写好这篇“古”文。因此,苍城的领导和群众,对古城修复建设应有更多的了解,特别要努力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据闻苍城原有的古文物不少,如石碑、砖、木、图文资料等,有的已散失,有的为部分群众所收藏,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帮助回忆、搜集、购置、捐赠文物,使散失的文物能完璧归赵,使苍城的历史文化更原汗原味,生动真实。此外,我们在考虑特色经济的同时,在完成学宫、会馆、堂届建设之后,进一步考虑古街区的建设,以原东北街区为重点,借学宫修复的东风,通过重点修复和穿衣戴帽等形式,建设古牌楼,开发苍城古街集市,培育开平古文化特色市场,把大环境都包装起来,从而更牢固地确立“古看苍城”的物质文化基础。 3.长久发展观。 长久发展是文物修复和建设最起码的心理素质。文化建设,文物修复,是一件最花心思,最费钱财、最讲科学,然而又是最长效的投资项目。“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当年收益”的例子恐怕是不多的,即使会有,也很难经得起历史考验,效益难以长久。 其实历史上的开平学宫建设,也不是在短期内完成的,据历史记载,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学宫中的孔届、儒子署、义学、试院等设施是经过170多年的不断建设才得以完善的。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知县高子翼开始搞学宫设计,到两年后建成大成殿,12年后知县韩滢增建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及月台、戟门、泮池、棂星门,到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知县陈还建学宫四周围墙,开筑青云路,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知县厉绳建义学,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知县王淦建牌楼,1843年(公元1843年)知县汪南培建试院等等,前前后后经过20多位知县的增修完善。尽管古时候开平的经济环境十分艰难,但古人对学宫的建筑和维护一点也不马虎,工艺非常讲究。古人的精神很值得学习。 当然,从今天的人力,财力、物力看,要把学宫修复好,当比古代容易得多。只要各级重视,全民动员,那苍城的“古”味一定会很快浓起来的。 诚然,文物修复是一件很专业的工作,它讲究历史文化知识,讲究科学技术,“修旧如旧”,是文物修复的一个最基本原则。现在我们见到的云南丽江,古朴诱人,其实,它是经过大修复不久的“古城”。上世纪末,一次强烈地震,差点把它夷为平地。但聪明的丽江人,不声不响的在短时间内把它复原了。如今呈现给游客的依然是古得与众不同的、小桥流水、外无围栏的“木城”。就是这个“古城”,彻底的改变了这个边远山区的落后面貌。在文物修复上,我们要好好吸取一些历史教训。我熟悉的一座古祠堂,明代建筑,颇有名气,但因年久失修,改革开放后,在资金不足,没有专家论证和指导,甚至没有设计图纸的情况下匆匆拆卸重建,结果,不伦不类,看后令人惋惜。我还看过新会的元慈庙、玉台寺以及新会学宫孔子像的修复,非常的考究、逼真,加上点内收集的文物多,摆设讲究科学,吸引了众多游客。相比之下,不能不叹服人家的科学精神和长远发展的目光。 开平学宫的复原难度大,但也有其有利的因素,几个大型建筑物尚在,地方基本可归回;设计上也有古时的学宫平面图可参考,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余启谋编修的《开平县志》第一卷中,就辑录了清朝道光三年绘制的精美的《学宫图》,在《开平县教育志》第59页也可以找得到。如要看实物,则可往邻市新会参观取经。新会学宫在五邑地区保留得最为完整,外观改动甚少,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