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落子是一种辽宁的传统戏曲。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的以沈阳(奉天)为中心的东北地区,主要源于唐山落子,唐山落子出关与东北民众习俗和欣赏需要相融合,形成以奉天为中心、特色鲜明、遍布东北、分布全国的落子,奉天是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们称这时期的落子为“奉天落子”。
“奉天落子”主要源于“唐山落子”。1908年,河北省滦县成兆才等艺人把“对口莲花落子”改成“拆出”小戏;1910年前后,又创造了“平腔梆子戏”;1917年把“平腔落子”带到唐山永盛茶园演出,因此,人们将其称之为“唐山落子”。
“唐山落子”出关后,与东北民众的习俗和欣赏需要相融合,便形成了以沈阳(奉天)为中心、特色鲜明、遍布东北、分布全国的落子。因当时的奉天是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们便称这个时期的落子为“奉天落子”。奉天落子是评剧最兴盛的发展阶段,又区别于当代评剧,属于民族性、地域性、通俗性强的老腔、老调、老戏。以大段唱腔取胜,使“板腔体”更加规范、完善。以[正调]为主,正调唱腔基本形成了基本板式、辅助板式两部分。奉天落子作为独立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欣赏、承传、经济、研究价值,它的创作原型和素材,为新的文艺创作提供不竭的再造源泉。在评剧艺术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为民族、民间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奉天落子是评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
l923年前后,“唐山落子”发展到东北各地,以沈阳(旧称奉天)为活动中心,称“奉天落子”。当时出现了花莲舫、李金顺、芙蓉花、筱桂花、花玉兰、喜彩春等大批女演员,其中以李金顺成就最高,在唱腔和表演上均有新的创造。1928年她曾以时装新戏《爱国娇》,轰动哈尔滨。“奉天落子”演唱风格粗犷、豪放,故又有“大口落子”之称。
在沈阳市的很多公园里,我们都能听到一些近似于评剧的唱腔,与评剧比起来略显粗犷。一些老沈阳人和评剧专业人士知道,这种唱腔就是在沈阳这片土地上形成的奉天落子。虽然今天的奉天落子已失去当年大批痴迷的观众,但很多人依然对这种久远的唱腔充满着眷恋和激动。直到今天,奉天落子依然保留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沈阳大观茶园是奉天落子的发祥地,是评剧发展的里程碑。”日前,辽宁省文化厅企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温志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很多专业人士对其进行了论证,充分肯定了这一论断。同时,经专家、权威人士认定,沈阳大观茶园被有关部门确认为省级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辽宁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任光伟认为,评剧是在我省二人转及冀东莲花落的基础上孕育形成的。因而可以说,评剧在其形成之初,即为两省共有的剧种。大多评剧史家把评剧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为唐山落子时期,二为奉天落子时期。唐山落子时期,评戏尚处于形成阶段,艺人尚处于半农半艺状态。在关内演出屡屡遭到封禁,收入甚微,严重地制约了剧种的发展。相反,辽宁对其却无成见,每天演出报酬丰厚。因而在唐山落子时期,辽宁即为其主要演出市场。20世纪初,沈阳商界发现唐山落子的竞争潜力后,由业主何福臣、李震阳等于1920年在北市场兴建了可供落子演出的大观茶园。此后30年来,他们一直把它作为经济的殿堂、培养新人的阵地,使评戏一跃成为东北以及全国的最大剧种。因而说大观茶园是评剧成长壮大的摇篮,也可以说大观茶园是奉天落子的发祥地。
“奉天落子”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在沈阳(奉天)形成,并以沈阳(奉天)为中心迅速辐射东北其他地区。
“奉天落子”主要源于“唐山落子。”1908年,河北省滦县成兆才等艺人把“对口莲花落子”改成“拆出”小戏;191O年前后,又创造了“平腔梆子戏”;1917年把“平腔落子”带到唐山永盛茶园演出,因此,人们将其称之为“唐山落子。”
“唐山落子”出关后,与东北民众的习俗和欣赏需要相融合,便形成了以沈阳(奉天)为中心、特色鲜明、遍布东北、分布全国的落子。因当时的奉天是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们便称这个时期的落子为“奉天落子”。
“奉天落子”的形成,将评剧推到了最兴盛的发展阶段。她不同于当代评剧,而具有民族性、地域性、通俗性强的老腔、老调、老戏。其风格粗犷豪放、情感奔放;其曲调高亢明亮,她那慷慨高昂、激越豪放的唱腔十分擅长表现悲剧。且具有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干净利落,干板夺字,一气呵成的特点。不仅如此,演员在表演时,丹田气十足,大口本嗓,满口满灌,铿锵有力。而女旦则是表演舞台的主角,因此,从其形成以来,涌现出了众多的名旦和表演流派。
“奉天落子”作为一种独立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欣赏、承传、经济、研究价值。在评剧艺术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文化志》、《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胡沙《评剧简史》、崔春昌《评剧奉天落子史》等史志和专著都清楚地记载了这段历史。辽宁曾召开过“奉天落子”学术研讨会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奉天落子”所创造的行41角色、身段表演、发声演唱、语言音韵、唱腔板式等艺术,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奉天落子”曾在各剧种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当她和京剧、梆子同台演出时都担当主角,并且是整场演出的压轴戏。当场都争抢落子演员。其演出费也超过了其他戏种。其他戏种的很多名角,也不得不甘愿傍“奉天落子”演出。“奉天落子”的创作原型和素材,也为新文艺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再创作源泉。曾几何时。东北、华北、西南和南方等地也都“着了魔似的迷恋奉天落子”,“男女老少会唱,大街小巷相闻”,“把上海人弄得像‘疯魔’一般”。艺人们走到哪里就演到哪里。他们的演出就像播种一样,把“奉天落子”播到了全国各地,在人们心中生根开花。可以说,“奉天落子”一度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兴———红遍中国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国文艺舞台上最火的是什么?当属风靡东北、红遍全国的奉天落子。奉天落子的源流为:莲花落子———拆出小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现代评剧。1919年,当时的落子戏班参加了奉天地区的赈灾义演和为张作霖岳母演寿戏,从此登上大雅之堂,并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具有东北艺术风格的“奉天落子”。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新、老四大名旦,如金开芳、倪俊声、李金顺等。
1929年,芙蓉花第一次打出“奉天落子”的旗号进京演出,上演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花为媒》等很受观众欢迎,在北京连续演了三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落子艺人流落到北京、上海等地,奉天落子更是在关内叫响。爱莲君等人在上海演出了69出戏,轰动整个上海滩。《评剧简史》这样记载:“奉天落子在上海演出,把上海人弄得像‘疯魔’一般。”
衰———融于评剧
解放后没几年,奉天落子为什么突然销声匿迹了呢?温志通过考证发现:奉天落子后来被评剧相融、取代了。
沈阳解放后,东北文协评剧组接管了北市场大观茶园的落子戏班,改为唐山评戏院,后又改为东北戏曲研究院实验评剧团。在这个阶段,评剧团提出“艺术改革”,原有的100多出奉天落子中,凡被认为有封建色彩、男女爱情生活、因果报应等内容的都不许再演,一下砍掉了60多出戏,剩下的戏要求改唱腔,在地方戏基础上加入新歌剧。经过“改戏、改人、改制”,从此,落子开始衰落。老一代奉天落子艺人有的去艺校教学、有的改行了,奉天落子也没人演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几位奉天落子名角去了辽宁省戏曲学校当老师,他们后来培养出来的几百位学员中,就有不少人会唱奉天落子,如果这些人还有兴趣出来唱,那对恢复奉天落子会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