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之战》(Clash of the Titans)是一部2010年的奇幻冒险电影,由路易斯·莱特里尔执导,萨姆·沃辛顿、连姆·尼森、拉尔夫·费因斯、杰玛·阿特登主演。
该片是翻拍1981年版《诸神之战》的同名新作,影片讲述了众神之首宙斯之子落入人间后遭遇的种种事端,奥林匹亚山上的神仙都因此骚动起来,一场神与人、神与神之间的拯救与被拯救行动就此拉开。
萨姆·沃辛顿 饰 珀修斯
配音 桂楠
备注 神格英仙座
连姆·尼森 饰 宙斯
配音 刘风
备注 众神之王
拉尔夫·费因斯 饰 哈迪斯
配音 郭易峰
备注 冥王
杰玛·阿特登 饰 艾俄女神
配音 狄菲菲
杰森·弗莱明 饰 阿戈斯国王
配音 胡平智
备注 仙王座
艾莉克莎·黛沃洛斯 饰 安德鲁美达公主
配音 詹佳
备注 仙女座
娜塔丽·沃佳诺娃 饰 美杜莎
卢克·伊万斯 饰 阿波罗
备注 光明之神
伊莎贝拉·米珂 饰 雅典娜
备注 智慧女神
Tine Stapelfeldt 饰 Danae
萨姆·沃辛顿饰演
生为神之子被当做人类抚养的珀尔修斯,眼睁睁看着从地狱而来的哈迪斯夺走亲人的性命。失去亲人后的珀尔修斯自告奋勇去完成一项危险的任务,在哈迪斯获得宙斯力量之前打败他。
杰玛·阿特登饰演
神话中的伊俄为宙斯所爱遭神界追逐,在普罗米修斯的指引下逃脱,最终成为埃及的女神伊西丝。电影中的伊俄是珀尔修斯冒险征途上神秘的指引者,她非人非神,自己的命运也与珀尔修斯息息相关。
连姆·尼森饰演
古希腊神话的最高天神,他是克洛诺斯和瑞亚的最小儿子。在母亲瑞亚的支持下,杀了父亲克洛诺斯,成为第三代神王。性格极为好色,常背着妻子赫拉与其他女神和凡人私通,私生子无数。
拉尔夫·费因斯饰演
哈迪斯是冥府之神,他是宙斯的哥哥,也是一切阴谋的幕后黑手,他一心想要推翻宙斯,成为新的神王,正是他派出了卡里波斯攻击珀尔修斯一行,也是他逼迫宙斯放出克拉肯北海怪兽。
娜塔丽·沃佳诺娃饰演
美杜莎是希腊神话中戈耳贡三姐妹之一,因为吹嘘自己长得比雅典娜美丽,被夺去所有魅力,头发也变成了一条条蠕动的毒蛇。珀尔修斯与美杜莎战斗时,身手敏捷的美杜莎占据地利,而珀尔修斯一行又无法直视她的眼睛
一场权利之争在人类与国王、国王与诸神之间展开。然而仅仅诸神之间的战争就足以摧毁整个人类世界。生为神明,却被当做人类抚养的珀尔修斯(萨姆·沃辛顿饰演),眼睁睁地看着从地狱而来的冥王哈迪斯(拉尔夫·费因斯饰演)夺走亲人的性命,却无能为力。失去亲人后的珀尔修斯一无所有,自告奋勇去完成一项危险的任务,在哈迪斯获得宙斯(连姆·尼森饰演)的力量之前打败他,否则整个人类世界都会变成地狱。
珀尔修斯带领着一群勇士,踏上了这段前往冥界禁地的危险征途。其中有经验丰富的战士卓拉古(马兹·米克尔森饰演),正是他鼓励叛逆的珀尔修斯善用自己身上的神力。一路上珀尔修斯要斩妖除魔,还要面对各种可怕的猛兽。他只有正视自己神族出身的事实才能取得胜利,改变天意并创造自己的命运。
制作人 凯文·德·拉·诺伊、威廉·费、林恩·哈里斯
导演 路易斯·莱特里尔
副导演(助理) William Booker、Toby Hefferman、Terry Needham
编剧 特拉维斯·比彻姆、费尔·海伊、马特·曼弗莱迪
摄影 小彼特·门兹斯
配乐 拉民·贾瓦迪
剪辑 文森特·塔贝隆、马丁·沃尔什
配音导演 胡平智
艺术指导 马丁·莱英
美术设计 Patricio M. Farrell
视觉特效 加里·布洛占尼奇、尼克·戴维斯
希腊神话的潮流风正在蔓延,先是索尼推出的《战神》系列迎来三部曲终章,然后也有面向低龄观众群的《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登场,2008年《诸神之战》也走上了翻拍之路。
年份 届数 组织 奖项 获奖者 种类
2011 第38届 安妮奖 最佳真人电影角色动画 提名
2011 第37届 土星奖 最佳奇幻电影 提名
2010 第12届 青少年选择奖 最佳奇幻电影男演员 萨姆·沃辛顿 提名
最佳奇幻电影女演员 杰玛·阿特登 提名
最佳突破电影女星 杰玛·阿特登 提名
最佳奇幻电影 提名
Yahoo媒体综评:C+,Yahoo用户综评:B-,烂番茄网站新鲜度:29%(55票支持,133票反对),IMDb评分:6.5分(满分为10分),影片口碑欠佳。
本周的一大失望是《诸神之战》这部造价昂贵却沉闷乏味的翻拍片,其实1981年的老电影和新片一样,都不怎么样。(《每日邮报》评)
显然诸神们需要更优秀的代理人。(《底特率新闻》评)
影片称不上是一次火车出轨,像那样的灾难会很难忘。(《纽约》杂志评)
一次借助希腊神话中人类与诸神及怪兽战争而展开、有趣的数字历程。(《好莱坞报道者》评)
一次极具娱乐性又有趣的冒险,与人们预期中的《诸神之战》完全吻合,不多不少。(ComingSoon评)《诸神之战》的剧情比原片更加杂乱,引以自夸的3D影像和激烈的动作戏也无法掩盖影片相当平淡的最终事实。(《综艺》评)
7月10日,影片将发行Playstation 3和Xbox 360游戏,我感觉只有到那时候,《诸神之战》才会真正大行其道。(《纽约客》评)
新《诸神之战》中幽默的成份不多,但如此安排并非出自本意。(《休斯敦纪事报》评)
影片虽然有不少笑料,但票房之神也许并不觉得有趣。(MTV评)
一部超级愚蠢的电影,也是一部准备拿金酸莓奖的影片。(《多伦多明星报》评)
影片最初确定上映的版本是2D版,在拍摄电影期间,3D风潮愈演愈烈,最后影片的制片方华纳决定把影片制作成3D版,因而推迟了上映时间。
在电影里扮演死对头的连姆·尼森与拉尔夫·费因斯,当年在《辛德勒的名单》里扮演的也是同样的对立角色。
影片原定的导演是曾经执导过《刀锋战士》的斯蒂芬·诺林顿,但是他并没有看过原版,因此不能确定能够很好的改编这部电影,所以在2008年6月,计划中的导演换成了对原版烂熟于心的路易斯·莱特里尔。
连姆·尼森非常痛快的就答应参加影片的拍摄,这是因为他的儿子是一个重度希腊神话爱好者。
影片里有多处向1981年的原版《诸神之战》致敬的场景。
路易斯·莱特里尔曾经数次邀请雷·哈里豪森出山担任影片的视觉效果总监,因为原版电影就是由他来制作的。但是雷·哈里豪森在拍完1981年版的《诸神之战》之后没多久就退休了,他拒绝了路易斯·莱特里尔的邀请。
杰玛·阿特登扮演的爱娥将伴随珀尔修斯踏上追寻之旅,杰玛说:“我小时候看了这部片将近50遍,所以当我得知能在新版本中演出一角时,我欣喜若狂……”然而很讽刺地,她饰演的这号人物并没有出现在原版电影《诸神之战》中,但是新版《诸神之战》中戏份最多的角色之一。
《诸神之战》的工作人员来自世界各国,美国、澳洲、丹麦、爱尔兰、以色列、法国、英格兰、波兰、苏格兰及其他国家等,是名符其实的“联合国”大军。
为了表现中惊人的巨蝎动作,剧组根据3D天蝎外型设计出实际模型的装置,并打造出一套骑乘装置(ride-rig),这种装置能以每秒1尺的速度向各种不同方向移动,也能360度旋转整圈,另外还有可上下移动的30呎轨道,然后用人力手提已拆解的各个部位,搬上位于西班牙国家公园,全世界第三高火山的拍摄地。
除了用来作为飞马的荷兰大型黑马——佛里斯(Friesian)种马,剧组还找来4只骆驼、1只7呎长44磅重的缅甸白蟒蛇、2只幼公牛及许多只狗,以及宙斯专属的美国白头鹰。
《诸神之战》中的武器种类可说是多不胜数,总共重新打造了1600件武器,刀剑类武器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青铜制品是以外型取胜;铝制品的重量较轻;橡胶制品可防止受伤;甚至还有一些刀剑道具是用碎面的泡沫塑料制作,特色就是易碎。
片中连姆·尼森饰演的天神宙斯的服装看起来特别壮丽威严又闪闪发光,不过,这身盔甲加外壳金属内层衣,长达15呎长的闪亮罩袍,却是奇重无比,木工甚至专门替他订制一个具有特殊躺背的椅子,才能撑得住他这套服装的重量。
片中旅人战士及许多其他演员穿着凉鞋,不过在动作戏中,由于受伤的风险较大,所以他们会穿着具保覆作用的特殊凉鞋,脚趾部份则是画上的。
《诸神之战》不光动用了大量后期特效制作惊人视觉效果,也花了许多时间制作道具和大量精细的特殊化妆,杰森·弗莱明每天要化妆3小时才会成为变被为怪物的国王卡利波斯。
片中每位冥府女巫都有5组头部道具及3组身体道具,而且几乎是全盲拍摄。
片中木人灵怪的首领谢克·苏利曼(Sheikh Suleiman)需要40组脸部道具,加上可置换的硬壳、40副脖子道具及15双电子手臂道具。
影片中出现了许多造型各异的神怪角色,而设计美杜莎是《诸神之战》角色形象设定概念设计师亚伦最困难的任务,美杜莎的头发是由蛇构成的,蛇必须要像头发,但轮廓又不能一样。导演要求美杜莎必须真实体贴,让人感到头皮发麻。
负责将老版经典影片改编得符合21世纪观众口味的正是剧作家特拉维斯·比彻姆、费尔·海伊和马特·曼弗莱迪。剧本保留了老版影片故事的完整性,但又有非常不同的创造。
为了带给观众观影的震撼,影片片包含着大量CG特效,在制作过程中还加入了最新的3D立体技术。不过影片并不是用3D设备拍摄的,而是后期转换成3D。
制片方对饰演珀尔修斯的演员的要求是“必须具备那种少见的博大胸怀和坚忍不拔的外表”。而萨姆·沃辛顿是非常符合该特色的演员之一,当萨姆·沃辛顿走进试角室的时候,制片方就认定他就是理想的珀尔修斯。电影在2008年开拍以前萨姆·沃辛顿就已经和制片公司谈了很久。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中国China 2010年4月16日 中国台湾Taiwan 2010年4月1日
中国台湾Taiwan 2010年3月26日 中国香港Hong Kong 2010年4月1日
美国USA 2010年4月2日 澳大利亚Australia 2010年4月1日
韩国South Korea 2010年4月1日 新加坡Singapore 2010年4月1日
加拿大Canada 2010年4月2日 英国UK 2010年4月2日
意大利Italy 2010年4月2日 法国France 2010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