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9日山西大同老白洞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死亡684人,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矿难。
2004年为纪念“五九”事故的殉难矿工在白洞矿旧址奠基建设白洞矿“五九”事故纪念馆,纪念馆于2005年落成。
从1958年开始,“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政治洪流席卷共和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煤炭企业在“以钢为纲、以煤保钢”的口号下,盲目追求高指标,产量不断攀升。白洞矿是座大型机械化、低瓦斯、有煤尘爆炸危险(煤尘爆炸指数为344%)的矿井。白洞矿原设计能力为90万吨,1957年仅采煤50万吨;到1959年,在“大干快上”思想的指导下,产量猛增到120万吨,超过设计能力33%。1960年山西大同矿务局老白洞产量猛增到152万吨,超出设计能力90万吨的59%。
1960年5月9日下午白洞矿井下发生爆炸事故。13时45分,老白洞矿15号井口喷出强烈的火焰和浓烟,其威力不亚于12级台风。
事故发生地点是14号井底车场,这里是矿井的指挥中枢,又是全矿井的咽喉,爆炸的火焰和毒气顺着风流,飞速冲向各个巷道和工作面。正在井下作业的工人、干部顷刻间遭遇灭顶之灾。大巷顶板冒落,支架倒塌,多处起火,浓烟滚滚,井口房屋以及附属建筑物在一眨眼间全部被摧垮,井架上高高矗立的打钟房顷刻起火。14号井井架被摧垮了,地面矿车倒在一边,井口几乎成了一片废墟。16号井口也喷出浓烟,巨大的风力把打钟工和跟车工摔成重伤,井口房子倒了,地面配电所也由于掉闸而停止运行,井上井下电源全部中断,电话交换指示灯闪了一下后便全部熄灭。16号井旁准备乘罐笼的工人大部分被震伤,距离15号井翻笼2000米的所有设备、棚架都被掀翻和摧垮,大巷变电站、图表室等地无不充满呛人的烟雾。当时正值井下交叉作业时间,交班的职工未上井,接班的职工已下去,两个班的干部工人全部被困在井下。
1960年5月9日下午4点30分,矿务局王蕴心局长和各位副局长、总工程师,大同地市党政领导相继赶到现场指挥事故抢救工作。
煤炭部部长张霖之、副部长李建平、国家劳动部部长马文瑞等领导同公安部、卫生部等负责人迅速赶到大同,赶到了事故现场。
事故发生的当天,毛主席便听取了汇报。当晚11点多,周总理又进一步了解情况,指示救灾小组不惜一切代价、毁矿保人。
1960年5月9日24点左右,全国主要煤矿的救护队和解放军化学兵部队先后赶到,组成一支很强的抢救队伍。抢救力量包括:京西、开滦、包头、淮南等19个矿务局的414名救护队员也空运到了大同。10个解放军部队,1096名战士;31个医院和医疗单位,376名医护人员;空军和民航派出了飞机60多架次;铁道部派出专列运送抢救人员和物资;卫生部门供应了21吨药品,商业部也运来大批食品。由于抢救工作正确有力,保证了抢救工作没有发生失误,并组织了7600多名工作人员深入遇险职工家中做善后工作,进行慰问。
爆炸发生在早班人员尚未出井,中班人员已下井的时间,当时井下有职工912人,经过14昼夜的抢救,除228名职工脱险外,共遇难684人,其中有110人在井底车场爆炸着火后被焚毁。遇难者中有矿长、副矿长3人,科、区、队干部16人,一般干部16人。
事故抢救完后,指挥部立即组织事故调查追查组。大同市检察院姜院长任组长,下设3个小组:第一小组是政法组,由姜院长兼任组长;第二小组技术组由王森浩任组长,负责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第三小组后勤组由分管后勤副矿长任组长。
经过10个月的反复调查研究以及对事故前一、二天在井底车场及其附近工作的职工近100多人次的走访,调查追查组详细地查清各个环节的细节,整理了井下灾害的详细情况,并且到北京煤炭科学院做了煤尘爆炸指数测定和有关瓦斯、煤尘爆炸模拟试验,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瓦斯、煤尘爆炸的书刊和案例,正断定这次事故是煤尘爆炸,爆炸地点在井底车场14号翻罐笼以西,井底调度室以东110米的范围内。
根据调查:第一,14号井底车场翻罐笼没有洒水喷雾装置,附近煤尘飞扬非常严重,翻煤时3米外看不见人,100瓦电灯光只见一个小红点。根据测量,这种飞扬煤尘已超过1000mg以上(200mg以上就会爆炸),这就是14号井翻罐笼附近发生爆炸的根本原因。第二,明火严重。根据调查,引起煤尘爆炸的火源有两种可能(因井底车场开在煤层内,并且采用木支架,现场爆炸后引起大火,无法进行勘查):一是架线式电机车经过14号井翻罐笼时,由于轨道不平,发生强烈的电火花引起的;二是14号井翻罐笼防爆开关没有盖子,没有消弧罩,翻罐笼启动时产生电火花引起的。电机车火花温度可达2000度左右,防爆开关的火花在1000度以上,煤尘爆炸需要温度是700-800度。所以,这两种火源都能引起煤尘爆炸。但电机车火花可能性最大,因为电机车火花发生在上空,是煤尘飞扬最严重处;防爆开关处于低处,可能性较小。而且事故当时全井运行的电机车共7台,有6台已经找到,唯有6号电机车没有找到。这台电机车肯定是在井底翻罐笼附近运行,所以这次事故是6号电机车火花引起的可能性最大。
14号井底发生爆炸产生了高温(1000-2000度),高速(1000米/秒以上)爆炸波立即波及全井各地,又引起许多有煤尘地方的连锁爆炸,造成全井受灾。各个巷道缺乏预防和处理灾害的各种安全设施(如防火门、避难峒室、自救用具和安全出口),多数职工没有预防和躲避灾害的基本知识,在事故发生后没有及时采取反风措施。井底车场爆炸时的大量有毒气体扩散至各巷道各采掘工作面,导致了全井受灾。
事故调查结束后,为了吸取这次事故的经验教训,防止今后再发生类似事故,调查追查组针对这次事故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措施。这些措施首先在大同矿务局全面实施,后来有关部门都全部采纳了。包括对当时的煤矿保安规程和矿井设计规范等做了部分条款的补充和修改,为矿井安全生产,特别是防止煤尘爆炸事故起到了重要作用。
老白洞矿难曾一直是绝密档案,公开后首先引起了北京作家何于清的注意,他从1992年开始对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老白洞矿难发生后为事故处理小组负责人)以及与矿难有关的人士进行了数年采访,并于1998年就此写下纪实作品《问苍茫大地》。
成稿后,《中国煤炭报》向国内外公开这一惨案;人民日报《时代潮》在创刊号上以醒目标题发表,称“在暴风骤雨般的大跃进岁月发生骇人听闻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