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盟内部及外部,丹麦蓝纹奶酪均被称为丹麦特产,其由丹麦原料制成。经过60年的立法举措和生产商对品质的追求,已享有盛誉,保留了产品传统特性和特定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所美国大学获得了干酪用乳均质的专利权,并曾经尝试对采用经均质牛奶所生产的丹麦奶酪收取费用,但最终失败了。
原来,早在20年前,丹麦MariusBoel已引入了此方法。甚至在其小时候,奶酪似乎已占据了他的思维,并很早就在其位于生产黄油和奶酪的Salling所在农场家里运用蓝纹文化做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实验。他已经注意到,奶酪有时会长霉菌,出于好奇,他品尝了下,发现奶酪具有一种独特浓郁的味道。因此,他从中取出了一些霉菌,并在面包上进行培养。之后,风干并碾碎面包,再将这些粉末加入新鲜的乳凝块中。这为制作丹麦蓝纹奶酪奠定了基础。
1927年,Marius Boel曾尝试用欧登塞乳品中获取的均质奶生产奶酪。咖啡稀奶油含9%脂肪,尽管其脂肪含量较低,但由于均质作用,奶油质地均匀。受此启发,他通过实验将奶酪质量大幅改进,味道更加浓郁、辛香,颜色更白,其吸附性得到改善。此后,各乳品厂在生产此类奶酪时,会经常采用均质工艺,处理干酪用乳。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在丹麦奶酪厂采用低温巴氏杀菌处理干酪用乳很常见。
1930年前后,各种因素导致丹麦蓝纹奶酪需求量大幅提升,生产商数量也随之增加。为保证质量,采取主动与丹麦国家检验部门的负责人首席检测员Lohse进行谈判,旨在确定出口奶酪的定期检查。谈判决定,首先建立生产商协会,讨论产品监测体系的详细信息。因此,于1934年6月23日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上确定了建立生产商协会。协会成立的当天,决定由首席检测员参与于1934年7月16日在欧登塞对奶酪进行的首次测试评估。经过三次测试评估,制定了关于出口奶酪的外皮、结构、颜色、口味及其稳定性的评估标准。
1934年9月,协会开始与丹麦农业部和国家检验部门协商,制定了有关奶酪特性的标准及批准乳品厂生产出口奶酪的规范。通过谈判,丹麦农业部颁布了《国家奶酪评估部门中有关洛克福羊奶干酪评估的规程》。该规程于1936年1月1日生效。
根据丹麦农业部关于丹麦奶酪名称的第80号法令(1952年3月13日),于1952年将奶酪名称正式确定为丹麦蓝纹奶酪。并于1958年6月16日颁布了关于奶酪生产和销售等的第214号法令,规定了生产和检测规范。随后,1963年和1969年颁布的有关规范奶酪特性的法令对该法规进行了补充。
丹麦蓝纹奶酪只采用指定地理区域的牛奶制成。
丹麦蓝纹奶酪50+:脂肪占干物质的最低含量(%):50,干物质的最低含量(%):52。
丹麦蓝纹奶酪60+:脂肪占干物质的最低含量(%):60,干物质的最低含量(%):56。
形状和重量:呈扁平圆柱形,直径约20cm,重量约3kg。还有一种呈矩形,长度约30cm,高度约12cm,重量约4kg。
表层:颜色由白色到浅黄色或淡棕色;菌涂层或霉菌生长不明显;中心可能会略微凹陷;允许从孔眼有可见的小孔;未涂石蜡或塑料乳胶。
外皮:无皮,但外层紧密,有些坚硬;允许从孔眼有可见的小孔;表层和边缘须保持完整、均匀整齐。
颜色:由白色到浅黄色,无浅灰色,霉菌适中,如大理石花纹般的蓝绿色纹路的霉菌颇为均匀地分布在孔眼、小孔和裂缝中。沿奶酪边缘方向,大理石花纹可能会减少。孔眼中不得有菌涂层和外来霉菌生长。
结构:物理开口和裂缝(凝块开口)及孔眼均匀分散;越接近奶酪边缘越紧密;无发酵孔。
质地:酥松,但不易碎,普遍偏软、可切削且易涂开,越接近奶酪边缘越硬越短。
风味:青霉繁殖使口感纯正、辛香。味道浓烈,微咸和酸,略苦。
成熟:至少5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