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汖村(字典读pìn去声,此处读chang3,当地人读ce3,传统盂县方言中ang发音全部e化,平卷舌都发平舌)位于山西省盂县梁家寨乡深山沟谷中,是一个古老宁静的古村落—大汖村。
盂县大汖村又称大汖古村,是一个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是迄今盂县现存最古老的村落。大汖村依山而建,整个村子由50余座小院落组成,建筑风格独特,采用黄黏土与石头混合材料建造,大多都是二层楼房结构,被誉为“太行山深处的布达拉宫”。村内的道路和台阶都是先人们在岩石上精心凿刻而成,形成了一个迷宫般的错觉。村内保留了古老的盂县传统和民俗风情,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和谐共生。
2019年1月,大汖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一是房舍奇。
大汖村的房舍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宛如一幅精美的立体画卷。这些房屋均由石头精心垒砌而成,既有平房,也有二层和三层楼房,整个村庄建在一个石坡上,房子又用石头垒成,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这大汖村是先人们根据中国传统环境的风水理论选吉地建造的,整个村庄群山环绕,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西收,松柏罩头,清泉绕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
二是道路奇。
大汖村的大小道路均由石板或石头铺成,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宛如自然生成。这些道路和台阶是先人们在岩石上一点点锉出来的,凝聚了无数先人的心血与汗水。行走在这些干净无尘的石板路上,你不仅能感受到那份古朴与宁静,更能体会到山村的独特韵味。
三是大树奇。
大汖村建在一整块巨石山上,树木生长环境恶劣,然而村口却有一棵大槐树,树干三个成人也合抱不住,树龄少说也有五百年,因此大汖人也称“千年古树村”。古树生长在干石山庄,可谓一奇。据村里的老人讲,当年日本人曾来过这里烧杀抢掠,还烧毁了几座民居,但这棵古槐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如今依然枝繁叶茂,庇护着大汖村的村民。
四是石佛奇。
大汖村里供奉着七尊佛像,既有石雕的,也有木雕的。村里的人说这7尊佛是“石龙镇山大仙”,具有神奇的力量。更有趣的是有一尊最大的石佛如果在同一天的不同时辰去称,重量不同且差异很大,这一不解之迷现在也有待相关专家进行破译。
人口民族
当下的大汖村是单一的韩姓血缘村,从始祖韩崇明由御枣口迁入大汖村以来,已有250至300年历史,韩氏子弟已繁衍至15代。因此大汖村的人口变动,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又由多变少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大汖村达到348人的人口高峰后,经过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剧烈的城镇化大潮,近40年的人员持续流动, 2019年的大汖村常住村民13人,平均年龄70岁。
村庄结构
盂县大汖村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乡土建筑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盂县传统和民俗风情,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和谐。村里只有17口人生活,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50岁,在这里生活的老人每天洋溢着平静、自足、幸福的神情,给人以纯朴、悠闲、与世无争的美好印象。盂县大汖村依山而建的古民居,被当地人戏谑的称为“盂县深山里的布达拉宫”,村里房屋大多是黄黏土与石头混合材料建筑,有的还是二层楼房结构,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家家户户由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
经济来源
村里没有商店、没有饭店、没有药店,只有破败的房屋和零星见到的老人。惟一的娱乐活动,或许是在夏日的傍晚,老人们捧着饭碗聚在大槐树下,回味过去的时光。还有一个现实是,一天天老化的劳力无法承受大山里艰辛的劳动,野猪、狍子、獾子、黄鼠狼等趁机侵入残害农作物,病虫害随之而来,产量大减。原本能产1.5万公斤的核桃如今只能产几百斤了。就连村里2006年修过的一条水泥路,也因雨天沙石的冲击,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毁掉了。他们尽力从田间取回种下的粮食,他们养鸡、养羊。卖羊,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杀羊,也成了男人们最娴熟的手艺。寂寞的大山,也因了羊,生出许多鲜活气息;因了羊倌偶然的一声吆喝,打破几近尘封的沉寂。
大汖人说,山水为汖,表示水从山上流下来,就是我们说的瀑布。因为原来进到大汖村的山口有三条瀑布,村子又居最大瀑布之地,所以取名“大汖”。
大汖村,因村中三处瀑布而得名,村中农牧兼营,世代相传。村落历史源流,据庙宇中的石刻雕像至晚可追溯至金代。
大汖村自古所管辖的石龙镇山大王神庙,其始建年代是大汖村有文字可考的源头。该庙旧时建在大汖村外1.4公里河沟南岸龙堂洼口东侧的小山岗上,村民称为“镇山大王庙”或“石龙庙”,庙中供有七尊神像。
其中石龙镇山大王,神像背部有题刻,落款辨识为“承安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志。”金承安二年(1197),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但由于年款题刻漫漶不清,“承安二年”也有识别为“永安二年”一说。
此说,早在清嘉庆七年(1802)于石龙庙中刻立的《镇山大王重修碑记》上就有所记载:“向使无杨广善人建于永安二岁,后之人何能至今沐泽于无穷哉?”。若按北魏“永安二年”一说即公元529年,又将庙宇始建时间前推600余年。
无论“承安说”还是“永安说”,都是大汖村古老历史的明证。
近代发展
抗战时期,这里曾作为八路军的粮库和军火库,发生过激烈的保卫战。1943年8月10日夜晚,300多名日伪军悄悄进村,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20多名村民被枪杀,800多只牲畜及财物被掠夺,170多间民居被烧毁,宁静的村庄变成了一片血海加火海……
上世纪50年代,大汖还有住户80余家、360余人。那时的村子称得上是一个小社会,学校、供销社一应俱全。正如一位老人站在自家窄小、清冷并破旧的院子里大声告诉说:“院子最辉煌时,住了24口人,7间房全是满的。”据说戏班都有两套,一套是老年人的北路梆子,一套是年轻人的中路梆子。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洪涝灾害影响,绝大多数村民都各寻出路,迁往别处。只有17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还留在村里,年龄大的已有将近90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