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自枝江以下约1800公里的河段,水位突破历年最高纪录,洪水位持续时间十分长,洪水总量也十分大。在沿江两岸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民展开了英勇顽强的防汛斗争。根据水情的发展和预测,及时地有计划地采取了若干分洪措施,大大减轻了水灾的危害。
1954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气象专家们分析认为,1954年晚春初夏,副热带高压偏强,到了7月,副热带高压又偏弱,仍然位于北纬18°附近,引导海洋上的南方湿暖气流长时间北上在江淮一带,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像注射了兴奋剂,来势强劲;偏巧在鄂霍次克海上空,一个强大的高空高气压竟稳坐“龙座”多日,驱动着北方冷空气在1954年这段时间内也很强大,不断南下,致使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上空30多天内一直盘旋徘徊,“接吻”不断,梅雨季节比常年长了1个多月,又偏偏西南太平洋上的赤道辐合带迟迟按兵不动,1个多月没有刮台风,眼睁睁看着降雨带在江淮流域“生根”而袖手旁观。造成了比常年时间更长、强度更大的降水,洪灾便由此而发生了。
1954年长江出现百年来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这年汛期,雨季来得早,暴雨过程频繁,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笼罩面积广,长江干支流洪水遭遇,枝城以下1800km河段最高水位全面超过历史最高记录。
这年汛期大气环流形势异常,从5月上旬至7月下旬,副热带高压脊线一直停滞在北纬20°~22°附近。7月份鄂霍次克海维持着一个阻塞高压,使江、淮流域上空成为冷暖空气长时间交绥地区,造成连续持久的降雨过程。长江中下游整个梅雨期长达60多天。5-7月3个月内共有12次降雨过程,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5次暴雨,强度范围都比较大,是本年汛期暴雨全盛阶段。
该年汛期,季风雨带提前进入长江流域。4月份鄱阳湖水系即出现大雨和暴雨,赣江上游月雨量达500mm以上。5月雨区主要在长江以南,鄱阳湖水系和钱塘江上游雨量在500mm以上,安徽黄山站月雨量达1037mm,300mm以上雨区范围约74万km2,相应面积总降水量约3000亿m³。6月份主要雨区依然在长江以南,位置比5月份稍北移,鄱阳湖、洞庭湖水系雨量500-700mm,湖北洪湖县螺山站月雨量1047mm,300mm以上雨区范围约71万h/,相应面积总降水量3200亿m³。7月份雨区北移,中心在长江干流以北及淮河流域,大别山区和淮河流域雨量500-900mm,金寨县吴店站月雨量达1265mm,长江南侧除沅江、澧水流域和皖南山区雨量在500mm以上外,一般在500mm以下,300mm以上雨区范围达91万h㎡,相应面积总降水量达4280亿m³,为汛期各月中雨量最大的一个月。8月份副高位置西伸北抬,脊线在北纬30°附近,长江中下游在副高控制下,梅雨结束,主要雨区已在四川盆地、汉水流域,月雨量在200mm以上,峨媚山区达600mm。主汛期5—7月3个月累计雨量在1200mm以上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其中黄山、大别山、九岭山区局部地区雨量达1800nnn以上,最大点雨量黄山站达2824mm。
在全流域普降大雨的情况下,鄱阳湖水系的赣江等河在6月初和7月初发生了较大洪水,丁家埠最大洪峰流量分别达12900m³/s(6月4日)和13800m³/s(7月1日);洞庭湖水系沅江于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中旬和7月下旬连续发生较大洪水,桃源站洪峰流量分别达到19200m³/s(5月26日)、17800m³/s(6月27日)、17800m³/s(7月16日)和23000m³/s(7月31日);湘江也于6月初、6月中和6月底连续发生大水,其中6月30日湘潭站最大洪峰流量达18枷咖3/s,接近实测最大洪水;澧水、资水也都出现了较大洪水;在此期间汉江和大别山南侧各支流也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发生了中等偏大洪水,汉口以下至湖口以上区间支流最大入江流量达13600m³/s(7月13日)。在上述情况下,江湖水位迅速上涨,汉口站6月25日超过警戒水位(26.3m),7月18日突破1931年最高水位28.28m。在下游全面高水位的情况下,6月25日至9月6日上游发生4次连续洪水,宜昌站先后出现4次大于50000m³/s的洪峰流量,8月7日最大洪峰流量达66800m³/s,枝城站洪峰流量达71900m³/s。由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洪水过大,为保证荆江大堤安全,曾3次运用北闸(太平口分洪闸)向荆江分洪区分洪。第1次分洪量23.53亿m³,第2次17.17亿m³,第3次81.86亿m³,3次合计分洪量122.56亿m³。
在利用荆江分洪区3次分洪和多处扒口分洪,分洪溃口水量达到1023亿m³的情况下,沙市水位达到44.67m,城陵矶水位达到33.95m,汉口水位达到29.73m(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76100m³/s),湖口水位达到21.68m,都突破了历史最高记录。据推算,如果不溃口、扒口分洪和江湖自然滞蓄,合成最大流量城陵矶站为108900m³/s,汉口为114183m³/s,八里江为126800m³/s。
洪水过程:长江上游干流洪水,经荆江分洪和四口分流后,8月7日洪峰到达石首,最高洪水位39.89m,8月8日监利最高水位36.57m。洪水过监利后,经向洪湖分洪并汇洞庭湖出流,洪峰于8月8日到达螺山站,最高水位33.17m,最大流量78800m³/s。当洪峰传播到汉口时,汉江于11日出现最大洪峰,新城站最大流量16400m³/s。受其影响汉口站于14日出现最大流量76100m³/s,18日水位达到最高29.73m。鄱阳湖水系洪峰来得早,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受鄱阳湖出流影响,下游安庆、大通等站最大洪峰出现时间比汉口提前约半个月,大通站8月1日出现最高洪水位16.64m,相应最大流量92600m³/s。
1954年长江流域主要支流和上游干流洪水重现期一般都不高,如岷江、嘉陵江、汉江、赣江的洪峰流量都不是很大,属于常遇洪水;资水、沅江、澧水洪水比较大,约为15年一遇干流宜昌洪峰流量的重现期为15~20年一遇。干流中下游洪水组成情况复杂,难以用某一站点某一水文特征来表示,以年最大30天洪量为分析指标,则1954年洪水在宜昌站约为80年一遇,城陵矶站约为180年一遇,汉口、湖口站约为200年一遇(代表站30天洪量:宜昌站1390亿m³,汉口站1730亿m³,大通站2190亿m³)。
洪水组成:以汉口以上最大60天总人流量的组成来看,汉口60天总人流量3830亿m³,宜昌2323亿m³,宜昌以上来水量占60.7%;洞庭湖四水913亿m³,占23.8%;汉江(碾盘山)336.3亿m³,占8.8%;宜昌至汉口区间257.7亿占6.7%,由此可见,川江来水量占的比重很大。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恢复整修江河堤防、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和汛期军民全力抗洪抢险的情况下,这次特大洪水虽然保住了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主要市区,但仍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溃口61处,扒口13处,支堤、民堤溃口无数。湖南洞庭湖区900多处圩垸,溃决70%,淹没耕地25.7万h㎡,受灾人口达165万,溃口分洪量达245亿m³,其余圩区也都渍涝成灾;江汉平原的洪湖地区、东荆河两岸一直到武汉市区周围湖泊一片汪洋,荆江分洪区及其备蓄区全部运用淹没,湖北全省溃口、分洪水量达602亿m³,淹没耕地87.5万h㎡,受灾人口达538万;江西鄱阳湖区五河尾闾及湖区周围圩垸大部分溃决,分洪量达80亿m³,淹没耕地16.2万h㎡,受灾人口171万;安徽省华阳河地区分洪,无为大堤溃决,决口分洪量达87亿m³,淹没耕地34.3h㎡,受灾人口达290万。堤防圩垸溃决、扒口共分洪1023亿m³,淹没耕地约166.7万h㎡,受灾人口达1800余万。此外,广大农田暴雨积涝成灾,广大山地暴雨山洪为害。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有123个县市受灾,洪涝灾害农田面积317余万h㎡,受灾人口1888余万,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灾后疾病流行,仅洞庭湖区死亡达3万余人。由于洪涝淹没地区积水时间长,房屋大量倒塌,庄稼大部分绝收,灾后数年才完全恢复。由于长江流域工农业生产和水陆交通运输在全国的重要地位,1954年大水不仅造成当年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对以后几年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